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越南地区)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1942—1945年,法国人在越南发掘出一处3—6世纪时的俄厄海港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罗马的宝石、青铜灯和罗马的铸币。上述材料表明(     
A.海上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的主通道B.考古发掘与文献互证才有价值
C.罗马帝国已经成为汉王朝的藩属国D.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2 . 据记载,西汉刺史“以六条问事(考察豪强、郡守等)”。汉成帝时,有人向刺史朱博揭发当地丞尉(县丞和县尉的合称)有问题,而他则以丞尉不在自己的管辖权限之内为由,拒绝办理这个案子,并让百姓去找别的部门来解决这问题。这表明西汉刺史(     
A.监察对象单一B.监察权力较小C.监察方式落后D.监察范围明确
2023-03-24更新 | 285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3 . 《史记》记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汉书》也描述关中一带出现过“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官营手工业走向没落
C.对外贸易臻于繁盛D.以商致富的社会现象
4 .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提出上述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实行独尊儒术B.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
C.加强集权统治D.遵循“儒法并重”的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盐铁论·错币篇》记载,“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未有盐铁之禁。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政府对盐、铁进行垄断经营。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治国理念的变化B.民间贸易的衰落C.经济政策的僵化D.国家治理的完善
6 . 从汉代开始,国家的正史往往会包括称为“灾异”“祥瑞”或者“五行”的内容,其中记载气候灾变时常常联系于政府的行为。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民为邦本
7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趋向“三教合一”D.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2021-10-14更新 | 555次组卷 | 5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史记》记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汉武帝此举旨在
A.恢复古制B.废除分封制度C.施惠诸侯D.加强中央集权
9 . “引经决狱”是汉代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史料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表明汉代
A.律法建设受到冲击B.道德影响法律判决
C.儒学取得正统地位D.宗族血缘逐渐淡化
2021-05-08更新 | 177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全国共设三十六个盐官,分布在二十七郡。铁官分布更广,全国共设铁官四十九处,遍及四十郡国。这反映西汉
A.严厉打击地方豪强B.盐铁得到迅速发展
C.政府加强干预经济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022-02-02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