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1)材料一中“封建”指的是什么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汉祖取“周秦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此制度带来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比较西周和秦朝地方政治管理制度的异同。
2022-10-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摘编自贾谊《治安策》

(1)材料中贾谊阐述的是汉代的____(政治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采取这一制度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贾谊的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材料二   秦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诸夏民族和若干外族在种族和文化方面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

——邹纪万《秦汉史》

材料三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院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2023-11-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淮南子》对孔子形象有相当程度的转化和建构,主要有三种倾向:褒扬孔子、批评孔子和改造孔子。褒扬的较多,批评的较少,改造的目的则是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淮南子》的孔子形象,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同西汉初期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通过对比《淮南子》与先秦诸子的孔子形象,发现他们有同有异,其中展示了学术思想从百家争鸣到融合会通的趋势。

——摘编自秦晓《转化与建构:<淮南子>中的孔子形象》

材料二   《史纪》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三十篇。可立为世家者,皆是能够辅助君主之臣。孔子尝于鲁国出仕,但未为周臣,然其匡正乱世之心,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当属辅弼股肱之臣。置孔子于世家,在其整理旧籍,使后世学者能有所宗。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然其世系井然,至汉尤存,传十余世,代有贤哲,故为世家。

——摘编自潘铭基《论司马迁对孔子生平之考证》


(1)据材料一,指出学术思想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圣化”孔子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孔子形象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淮南子》对孔子形象有相当程度的转化和建构,主要有三种倾向:褒扬孔子、批评孔子和改造孔子。褒扬的较多,批评的较少,改造的目的则是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淮南子》的孔子形象,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同西汉初期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通过对比《淮南子》与先秦诸子的孔子形象,发现他们有同有异,其中展示了学术思想从百家争鸣到融合会通的趋势。

——摘编自秦晓《转化与建构:<淮南子>中的孔子形象》

材料二   《史纪》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三十篇。可立为世家者,皆是能够辅助君主之臣。孔子尝于鲁国出仕,但未为周臣,然其匡正乱世之心,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当属辅弼股肱之臣。置孔子于世家,在其整理旧籍,使后世学者能有所宗。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然其世系井然,至汉尤存,传十余世,代有贤哲,故为世家。

——摘编自潘铭基《论司马迁对孔子生平之考证》


(1)据材料一,指出学术思想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圣化”孔子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 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 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贵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

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昌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戴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 -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   

相关人物史事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董仲舒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邻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据《汉书》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况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围绕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的一个学习小组建立以下资料夹,并据此提出了与传统认识不同的看法。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贵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和《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并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3-03-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汉书·武帝纪》记载:“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比侯矣。”书中所载的事件(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解决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C.削弱了地方诸侯王势力D.推动了自然经济迅速发展.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材料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
(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批评了汉武帝。
(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