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学者李根蟠的《汉魏之际社会变迁略论》一文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城市交换经济尽管相当发达,但仍然没有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它的基础是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学者何兹全的《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一文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城市和城市交换经济十分发达和繁荣。城市交换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主导的和支配的地位。整个社会的走向、发展规律,是在城市交换经济的主导和支配下向前走动的。

——摘编自何兹全《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

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赞同、反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均可,也可以任选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清楚,史论结合,逻辑合理等)
2024-04-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援少有大志,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是闻名于世的“光武中兴”名将,建武八年(32年),马援协助光武帝消灭隗嚣势力、平定了凉州。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被任命为陇西太守、剿灭羌敌、治理地方、修筑城池、开导水利、发展农牧,使得郡中百姓安居乐业,六年后、因政绩卓著,马援被征召入朝、担任虎贲中郎将,建议重铸五铢钱,“天下赖其便”,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率军平息二征叛乱,平定西南边境、并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交趾人、匈奴、乌桓尚扰北边,马援请求击之、最后死于平定五溪蛮的前线。汉章帝继位后、亲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并以此为军歌,在汉军出征前唱咏、在马援战斗过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德、把马援奉为大神、多修庙建祠以祭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马援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援身上的哪些精神使他受到后世的敬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度田《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因检核垦田数而产生了中央政府和河南、南阳地方豪强地主集团的矛盾。汉光武帝刘秀因为“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称为“度田”。但是,“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刘秀得知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营私舞弊的官员进行严厉的惩处,“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大司徒欧阳歙也因此死于狱中。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能够压服地方豪强,许多“郡国大姓”竟与“群盗”一起发动叛乱。刘秀对于豪强地主集团与中央政府的对抗,采取了姑息的态度,在镇压地方豪强叛乱的同时,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集团做出了让步。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等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东汉初年“度田”的背景和过程。
(2)通过“度田”事件,谈谈你对豪强地主与东汉政权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研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

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觐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 《隋志》“农家”:《四民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实撰写。《旧唐书》同。《新唐志》做“崔湜”,误。宋不著录。近人任兆麟、王谟皆有辑本,编次不伦,且多罣漏(罣漏:提及者少而遗漏者多)。王本又误以《齐人月令》谓即《四民月令》,而所采《齐民要术》有今本所无者六事。其文不类,未知何据……

嘉庆乙亥岁秋九月,乌程严可均谨叙。

——摘编自《严可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四民月令》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应注意的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125年冬天,洛阳暴发了大疫,朝廷在十二月的诏书中说是因为“阴阳不和”导致“疫疠为灾。”第二年即公元126年正月甲寅诏中又说:“奸慝缘间,人庶怨读,上干和气,疫疠为灾。”……“冬十月丁亥,司徒朱伥以疾疫罢”,企图以此达到消弭疫灾的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疫灾分布的时空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汉代疫灾应对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武帝在建立政权、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积极推行军制改革。他强化中央军,精简和削弱地方军,以中央军驾驭地方军作为军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后汉书·百官志》:“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七年二月,罢护漕都尉;同年三月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是岁,省长水、射声二校尉。九年,又省关都尉。以后因形势需要在边郡和内地关中等地也设置了一些都尉,但如应劭《汉官仪》所言,“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为了边防作战的需要,西汉有“令戍卒岁更”之制,光武亦予以废除。

——摘编自王晓易《光武帝怀柔四夷:东汉初期军制改革与边防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军事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武帝军事改革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
2019-06-21更新 | 4258次组卷 | 24卷引用:海南省2019届高三高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2163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