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其中“谱新辙”的进步作用体现在(     
A.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东西方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C.盐铁官营为汉政府积淀了财富D.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富民新路
2 . 汉武帝时期,朝廷通过“加官”将原来属于中朝官的职称加在朝臣之上,使之得以参与机要,由此构成武帝心腹近臣组成的“中朝”以分割相权,这便是中朝官制度。据此可知,汉代中朝制度的设立(       
A.推动了决策权和执行权合一B.基于强化中央集权需要
C.埋下了宦官专权的制度隐患D.旨在加强君主统治权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于是计划造谣朝廷将强制各地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群体迁徙到新拓的朔方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A.民间存在安土重迁心理B.西域地区直接归朝廷管辖
C.国家强力打击门阀士族D.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激化
4 . 汉武帝时,撤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改设大司农,主管农业,兼管财政。同时,西汉掀起水利工程建设高潮。这些工程耗资巨大,如修建河东渠田、开凿漕渠,“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汉武帝采取上述举措主要是为了(     
A.执行重农政策B.缓解财政危机C.巩固统治基础D.改善农业环境
2024-03-12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汉政府在向西域派驻以都护为首的特设机构的同时,还册封西域诸国的君长和部落首领。同时,都护和戊己校尉等地方高级官僚拥有传召、奖黜,甚至逮捕诛杀胡人君长的权力。这反映了西汉(       
A.地方实力得到强化B.边疆治理恩威并施C.民族交融方式多样D.中原制度对外传播
6 . 对下列出自历史教材的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以国制治契丹”,其中的“国制”是中国的制度
B.“求学问尤当去中国”,其中的“中国”是指汉朝
C.“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其中的“之”是指回纥
D.“其王常欲通使于汉”,其中的“王”是指大秦王
2024-02-2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2024-02-24更新 | 282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西汉武帝(前 141年一前87年在位)时期,淮南王刘安招纳宾客,著《淮南子》并献给朝廷。该书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不治”为无为的最高原则,认为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导致“合己则是,不合己则非”,而“世间万物, 岂能以一盖之? ”这一观念在当时(     
A.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B.推动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变革
C.反映了部分王国的政治立场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24-02-23更新 | 249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9 . 如表是汉武帝在位时期的一些举措,这些举措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年份行动
元狩四年“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馀万口”
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元鼎六年“徙民至张掖、敦煌等地”
A.救济贫困人口B.解决内地治安问题C.促进人口流动D.增强抗衡匈奴力量
2024-02-0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2024届高三1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10 . 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A.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B.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