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共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

——摘编自牟发松《说“风流"——其涵义的演化与汉唐历史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批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3-19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书·古今人表》囊括了两千多个人物,上自太昊伏羲,下至赢秦胡亥,时间跨度极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朝的社会情况。

《汉书·古今人表》是一个只列人名而不叙事件的人物表格。但在《古今人表》中,班固并没有将人物进行流水账式的简单罗列,而是以孔子为宗,通过九品分等的方式,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人物进行了高低不等的归类。《古今人表》网罗的人物包括:帝王,如黄帝、商汤、周文王、周幽王;公侯,如秦襄公、晋文公、鲁桓公、楚庄王;大臣将相,如周公旦、百里奚、范蠡、伍子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如太师挚、鼓方叔、占尹;又有文学诸子之流,如孔子、子夏、墨翟、韩非;隐逸高尚之士,如巢父、许由、伯夷、介子推、鲁仲连;还有无名平常之人,如愚公、江上丈人、饿者、渔父;列女,如姜原、娥皇、妲己、许穆夫人、夫人郑袖。对古今人物的网罗,班固采用了《古今人表》的方式,这也是《汉书》极为特殊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绪福《汉书·古今人表)研究一-以西周以来所列人物为例》


结合先秦及秦汉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1-03-1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外历史上的部分历史现象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请在任意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2-3个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关联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上
(圣人)

(仁人)
中下
(智人)
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10-17更新 | 53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们不断为它添砖加瓦,拾柴加火,同时也是因为它作为民族文化,蕴含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所具有也是人们所能够接受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修身立命之说,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有关“仁义礼智信”等说法,都是做人之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但也必须看到,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的保守思想,抑制了中国人民创新思维的本来灵性。

——摘编自卢希悦《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一一据阿诺德·汤恩比《历史研究》


运用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相关史实,对上述认识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直接对该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后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生命。如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时人对疾病疫情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在秦汉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

三是国家。“天下”在秦朝是一个政治概念,西汉后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又常使用“海内”。“海内”在当时成为中国人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摘编自葛兆光《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秦汉时期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的总结,请你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某一类或整体),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鲜明,论述合理。)
2020-08-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04-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礼的变迁

时期概况
汉高祖时期“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叔孙通“大抵皆袭秦故”,以致被鲁之儒生斥为“不合古”,最终“未尽备而通终”
文景时期都有过重新制定礼仪制度的讨论,均未能付诸以行动
汉武帝时期即位之初就显示出对礼制的极大兴趣,但“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对礼制的强化,“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天人感应”的色彩强烈
汉宣帝时期儒家学者纷纷通过解经注礼的方式著书立说,表达自己对礼的看法,从而开始了对礼学的再创造过程
自西汉元帝起事事以循古为善,从而掀起了西汉后期礼制的“复古”思潮

——摘编自李若晖《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0-02-20更新 | 317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统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就谓?谓文王也。昌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进一步将其阐发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凡是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为什么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华大一统的奇迹?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以“中华大一统现象”为例证明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角度多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