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汉名人与宝贵精神财富

人物宝贵精神财富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
张骞“凿空”的勇气
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坚守
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
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追求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位汉代历史人物(不限以上提及人物),说明两汉历史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挥的作用。(要求:写明人物,标题明确,史论结合,书写工整)

4 . 材料   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观点1:霍光召集的贤良文学,即“贤良方正”,共六十余人,全盘否定官营政策,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等“与民争利”,并导致民风败坏,把盐铁等官营视为民所疾苦的根源。盐铁官营之后,只注重产量,质量差,价格高;存在强买强卖和强迫农民服役等问题。均输法推行后,采取欺诈手段,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给农民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和痛苦。平准法的施行,导致物价上涨,出现营私舞弊、官商勾结甚至囤积居奇的现象。

观点2:御史大夫桑弘羊,承认盐铁等官营事业,由于一些地方官不按国家规定的办法行事,造成了一些流弊。但他批驳了贤良文学们全盘加以否定的看法。他认为兴盐铁、榷、置均输平准,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费来源,而且,这些政策便于堵塞豪强大族的兼并之路,且可济民救灾,有益于农民。


根据材料,“盐铁之议”中的有关盐铁等官营事业的争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并作合理解释。
2022-02-11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变法张骞胡萝卜小篆长安百家争鸣
铁犁牛耕孔子秦半两匈奴洛阳人口南迁
盐铁官营董仲舒丝绸鲜卑均田令民族交融
上表是先秦至魏晋历史发展的关键词表,从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上者五六百户”,到文景之时,“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汉初思想文化的混乱,黄老思想以“无为”为基调,导致政府处理问题时,不得不依靠法术。同时大量食客游走于诸王之间,思想得不到统一;地主豪强“众其奴婢,多其牛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致使“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汉初匈奴越来越猖獗,“汉文帝十四年,单于十四万入萧关、杀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掠甚众而去”。对于这些问题,汉初诸帝也先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没有一种全新的政治思想做指导,因此缺乏有效的对策。日趋严重的内忧外患急需变无为而治为有为政治。

材料二   此时的儒学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具有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合理部分,因此,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法制国家的基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武帝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1-12-18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中国古代人口统计数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两千多年间的人口现象,人口变化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有利于总结其规律。

中国历代户口统计表

年度公元户数口数户均口数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12233062595949784.87
东汉光武帝建式中元二年574279634210078204.91
桓帝永寿三年15710677960564868565.29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2459840161638636.57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8907546460199565.17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7069565414197125.86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7417570162802542.19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华129113430322598489644.46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10654362598733055.62
清溥仪宣统三年1911926991853414238675.45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上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人口数置的变化,提取两个及其以上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2-15更新 | 216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8 . 历史中的垄断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楚同学在参加了“历史中的垄断现象”的主题研究中了解到《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对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为此,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盐铁论忧边》


●“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盐铁论·申韩》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què,音却,忠厚),民悫则财用足,足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盐铁论》


材料
●蔡襄曾记载:福州地区的荔枝味道鲜美,在刚开花时就被商人以“立券”的形式承包收购,待到果实成熟,经陆海交通被转运到京师、北漠、西夏,以及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地区,“重利以酬之”,因其被垄断,故稀有堪比红色的盐,商人凭此一年所得,数千万亿计。但荔枝产区的农民若想品尝反而成为稀罕物,“以其断林鬻之也”。

——摘编自罗维英《论宋代国家对私人垄断行为的法律约束》


●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

——摘编自百度百科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的危害,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的优势,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请以“历史中的垄断现象”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2-10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12-02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阅读材料,从中得出一条历史启示,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内容简要说明。(要求:历史启示观点正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1-11-13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2届高三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