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 ,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 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 ; 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可用于研究东汉(     

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
2024-03-17更新 | 97次组卷 | 3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四民月令》中记录了田庄的农事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粜”“籴”等交易的记载,如“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这表明东汉的田庄(     
A.为豪强地主提供了物质保障B.经营不善导致农产品的短缺
C.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经营目的D.商品交易弥补自给自足局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某一历史现象,该现象直接导致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B.朋党之争严重C.政治腐朽黑暗D.农民起义频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西汉末期,王莽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建立后,一切官僚机构的名称都恢复西汉旧制,唯有“三公”遵从王莽的改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又去掉“三公”前面的“大”字,增设将军,使其地位和“三公”相等。这反映出东汉初期(     
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B.三公制度逐渐瓦解
C.官僚政治趋于成熟D.中枢制衡机制确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末年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坞堡”。坞堡是豪强地主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而形成的武装组织,且耕且战,自保自存。这一组织( )
A.是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B.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素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2022-07-14更新 | 444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2022-07-14更新 | 7150次组卷 | 68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万州纯阳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A.节省开支B.整顿吏治C.威慑外戚D.遏制诸侯
2022-06-19更新 | 498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竞赛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建安元年(16年),曹操挟汉帝都许后,在许下招民屯田,当年即“得谷百万斛”。于是,从许下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认为,与此同时,针对当时“户口耗减,十裁一在”的情况,大力采取措施迁徙人民,充实冀、雍州等地。上述举措
A.大大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C.抑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D.推动了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公元39年,光武帝下诏“度田”(检核垦田顷亩),有官员回答:“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光武帝颇不以为然,派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光武帝此举
A.调整了国家的赋税收入B.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C.铲除了豪强地主的根基D.促进了民族融合大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汉太守—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们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汉
A.外戚干政现象严重B.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地方管理效率低下D.中央集权潜伏危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