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下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前汉 (即西汉)中宗 (汉宣帝的庙号)既获金人 (黄金制作的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注: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八幅佛教史迹画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的信息中找出两处史实“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自汉武帝始,西汉向西北边区有数量可考的移民即达 82.5 万,到元始二年,这 80 多万人的后裔已达 120 万,加上零星小批移民和罪犯,内地移民及其后裔至少有 150 万。屯田区行政宽厚,吏政不苛刻,这里“吏民相亲”“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这表明(     

A.汉对西域以军事管理为主B.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强
C.移民实边促进了西北开发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疆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刺史的前身是丞相刺史,属于丞相府临时派遣,没有固定的监察区和办事机构。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刺史属于常设地方监察长官,由天子派遣,有固定治所,并且拥有自己的属官,虽位轻但权责重大。这一变化(       )
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职责范围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C.保证了察举制度的有效落实D.打击了地方豪强的不法行为
4 . 秦始皇废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汉武帝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发挥儒学教化功能。二者的教育教化政策都(     )
A.以巩固大一统政治局面为根本目的
B.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
C.是外儒内法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体现
D.推动了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仿照中央官制设立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后来,少府却与廷尉、宗正等一并被罢黜。这一变革意在(     
A.解决政府财政危机B.完善三公九卿体制
C.削减地方王侯势力D.精简国家政府机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初宰相以功臣、军人居多,“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如萧何、曹参、王陵等,汉武帝以公孙弘为相,开始以布衣儒术拜相封侯。这一变化(     
A.根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B.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重塑
C.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D.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
7 . 汉武帝初平岭南时,其地“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后派官吏到岭南“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这些措施(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B.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
2024-03-03更新 | 440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自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至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不仅主宰内朝,还挟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这期间的丞相,或老迈平庸,或谨小慎微。昭帝年幼,宣帝乍立,都不省事问政,“政事一决于光”。霍光对朝政的主宰(     
A.弥补了官员素养的不足B.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
C.加剧了汉朝的统治危机D.完善了中枢决策程序

10 . 公元前126年十月癸酉这一天,西汉河间献王诸多成年儿子同时被封为列侯,列侯所辖土地在原河间国故地。结合所学知识推知,他们被分封主要是因为(     

A.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B.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
C.汉武帝实施“推恩令”D.七国之乱的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