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1 道试题
1 .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先后在平城南郊和洛阳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旨在(     
A.学习汉族文化礼仪B.推动各民族的交融
C.宣扬儒家正统思想D.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2 . 有学者认为:江东政治可分两阶段,其中东吴到东晋中期是南北士族共同统治,而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则是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江东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士族的兴起B.北方人口的南迁C.选官制度的变化D.江南经济的发展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有利于当时(     
A.儒学思想成为统治思想B.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成为统治思想D.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胡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人有“东汉魏晋,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之说。这一现象说明了(     
A.经济交流推动文化多元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
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2024-01-18更新 | 45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24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传唱甚广:“李波小妹字雍容,赛(撩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诗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军剿捕。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A.门阀士族威胁统治B.国家财政危机严重
C.存在一定社会危机D.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匈奴族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周皇室鲜卑族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这些举动的用意是(       
A.学习中原的制度文明B.突显本民族政权的正统性
C.为和亲政策进行辩护D.打破夷夏之辨的思想壁垒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九品中正制在运行过程中最初设置的是郡中正,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自治色彩浓厚。而魏朝末期设立了州中正,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     
A.郡县制下地方难以掌控B.中正官权力在日益扩大
C.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D.选官权逐渐向中央集中
8 . 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指出:“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由此可知(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士族专权导致东晋政权衰落
C.门阀政治有利政权平稳过渡D.呈现了政治分权制衡特征
9 . 《魏书》记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说明当时(     
A.北方商品经济一度严重衰退B.南方政权的整体实力占优
C.实物税取代货币税成为主体D.物物交换是主要交换形式
10 .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都: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主要表明(       
A.内迁民族完全抛弃了自己的制度文化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巩固西汉统治
D.华夏认同感增强
2024-04-10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第二次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1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