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完善九品中正制、确立门阀制度,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志着北魏王朝有了全国统一的选举制度,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在北魏政治中所起作用之大小制定姓族,以区别门第高低,从制度上保证其等级秩序;二是品定汉人之门第,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掌其事,中央由吏部司徒府总管。孝文帝对中正的要求颇为严格,规定“必须德望兼资者”。这表明,当时品定人才注重的是德才和门第两个方面,其中又以德才为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孝文帝采用魏晋南朝之制,使无统一标准的北魏选举制度得以健全,也适应了北方士族门阀的发展。

——张金龙《北魏孝文帝如何选贤任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
2 . 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

——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材料二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2020·江苏·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后期的重点是风俗改革,只有在汉族文化底蕴深厚并且长期为都城的洛阳方能实施。在孝文帝之前,拓跋鲜卑也曾多次迁都,其势力也由草原扩展到长城脚下,最终进入长城内侧的农耕地区。由此可见,迁都洛阳是拓跋鲜卑南迁进程的继续。

——摘编自王东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补论》

材料二 迁都充分表现了孝文帝的深谋远虑和大智大勇,迁都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孝文帝的威信。北魏社会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在平城时,鲜卑族中畜牧业还占一定的比重,南迁后,这些代迁户的家族在洛阳周围受公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男子则多为禁卫军。

——摘编自刘精诚《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的认识,据此指出孝文帝风俗改革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2020-04-29更新 | 320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蜀汉后期,诸葛亮按照《隆中对》进行改革,以期光复汉室。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孙权下定决心“绝魏,与蜀连和”。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使益州地区“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风化肃然也”。经济上,诸葛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针对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不留兵,不运粮”,获得当地民族的拥戴。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蜀汉后期诸葛亮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改革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019-06-08更新 | 6877次组卷 | 46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管理混乱,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昆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

材料二: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有哪些?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2016-11-27更新 | 2131次组卷 | 39卷引用: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济政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你同意材料三中哪种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