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后,为获得在人口和文化上占优势的汉族认可,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加以继承之。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实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B.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
C.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D.彻底改变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2024-01-09更新 | 104次组卷 | 12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484—539)最初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股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这一变化表明(     
A.北魏政权更选频繁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D.北魏改革成效显著
2023-10-15更新 | 502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4高三10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学者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
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
2023-07-19更新 | 1002次组卷 | 36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孝文帝的改革(     
A.增强了对汉民族的认同B.激化了民族矛盾
C.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D.加强了中央集权
7 .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与汉族的界限,改变了鲜卑与其他民族的界限。这样,大家只要处在北魏政权下,就无所谓夷夏之分,如此一来就消除了统治者的自卑心理,政权也变得堂而皇之了。……从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后来又经历了东魏—北齐鲜卑化的老路,但随着西魏—北周对东魏—北齐的统一,“华夏混一”观逐渐形成,各族人民已无区分谁为夷狄、谁为华夏的必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魏孝文帝改革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魏孝文帝改革不利于鲜卑文化的独立发展
2022-12-05更新 | 29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

评价

(清)赵翼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认为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以文治国,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国势由盛而衰。

吕思勉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钱穆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白寿彝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A.规范统治秩序B.发展游牧经济
C.加速民族交融D.缩小南北差距
2022-10-12更新 | 1047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北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