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图中“A”处代表的政权是(     
A.东晋B.北周C.西晋D.北魏
2023-11-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北魏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可以用来说明(     
A.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民族交融推动华夏认同
2023-11-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不少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水平;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B.政区的调整C.自然条件优越D.移民的迁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A.社会高度繁荣B.民族交融加深C.形成士族专权D.政权更迭频繁
2023-11-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A)试题
6 .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措施的作用是(     
A.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D.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7 .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是(     
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西南地区开发D.打击了门阀政治
8 . 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2023-09-16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学者吴洪琳认识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些民族政权意图(     
A.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B.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D.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