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魏晋以来,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上层己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内迁较早的匈奴贵族如刘渊、刘宜等莫不综览经史、著诗文、工书草。北魏孝文帝亲政后重用儒士进行政治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促使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汉族大致趋同。这一时期,胡服在中原流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由“上衣下裳制”向“上衣下裤制”转变。另外,以肉食、奶酪、茶酥、胡饼为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也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著名的《敕勒歌》和《木兰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碰撞的产物,可谓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北方民族的乐器、百戏杂伎以及绘画、雕塑、书法等也都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陈琳国、侯旭东《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和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与交融特点,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谈一谈历史对我们今天应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启示。
2023-04-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擅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平稳……淝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式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的理解。
2023-11-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新时代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历史试题(C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然其都地贫民寡,无鱼盐之利可取,周边亦有他族扰边;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鲜卑族与汉族交往日益频繁,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无论是在在政治体制还是经济生活上,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迁都的特点,分析北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
(3)谈谈你对材料三表述观点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3-11-24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图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
(2)北方各政权基本都采用了之前汉族政权的名称,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材料二晋、南北朝三百年中…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二曰…三曰山问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3)说明材料二中“山间异族之同化”“长江流域之开辟”的历史影响。
2022-11-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成就辉煌,这是极为难得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孝文帝打破常规,先是不谋而迁,明为南伐,实为南迁,然后再派人营建洛阳。…穆泰初有劝立孝文帝之功,及至因不愿意迁都而伙同陆睿等人谋反,事败后全部被诛杀。为避免矛盾激化,孝文帝特准一时不习惯南方生活的旧臣夏天居平城,冬天居洛阳,时谓之“雁臣”。

——摘编自陈元湘《谈孝文帝促成改革成功的手段》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并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的特点,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7 . 【门阀政治】

材料一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撞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的平稳……淝水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势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材料二 在教育不普及而又信奉经典信仰的社会中,知识阶层极易获得平人们的尊重,而这种情况常常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淡薄。在魏晋南北期时期,学术的中心在士族集团,总体上来说,士族子弟即使不学无术,普通平民仍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们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一方面,他们所自矜的礼法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寒庶成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出现了不少家风沦替的例子,两方面的合力使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的理解。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隋唐时期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

评价

(清)赵翼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认为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以文治国,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国势由盛而衰。

吕思勉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钱穆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白寿彝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3-05更新 | 476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 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 年,孝文帝以南征 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 20 万大军南下。到达 A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 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 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3 个鲜卑姓改的汉姓:

鲜卑姓汉姓
拓跋
步六孤
贺赖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 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 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改革和发展的看法。
2022-02-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