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所对应的朝代全部正确的是(     

①西晋                            ②东晋                       ③北魏                       ④唐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十六国前期诸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大多数都有意地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尤以汉、前燕、前秦为最。与此相联系,他们在治国方面也顺应魏晋以来的潮流,尽可能争取汉族士族的合作。这些做法(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5 . 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直观反映出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逐步走向统一B.民族交融加强C.南北政权对峙D.政局动荡不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

材料二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及目的。
8 .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如表中的政策统治者统治政策(     
统治者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后秦姚兴注重人才选拔;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厉行节俭
北魏孝文帝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墨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十六国时期“中原残荒,坞壁盈世”。坞壁(也称坞堡)以一种特殊的土地占有形态,兼具政治.军事和地方社会基层组织职能,经营方式带有庄园制经济色彩。坞壁主通过宗族实现对乡党和流民的控制。统治者因从坞壁攫取大量资源而优抚坞壁主,承认其合法身份及坞壁作为社会基层机构的地位。据此可知,坞壁的发展(     
A.导致人身依附关系普遍化B.强化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
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蔓延D.减少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统计,北魏最盛时期户口数“已经恢复并超过了东汉时的水平”。《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黄河中下游农副业技术领先于长江流域。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即将完成B.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C.土地改革推动经济发展D.北魏农业技术比东汉先进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