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图所示为北魏孝子石棺图,上面刻着中国传统著名孝子的故事。据此可知,北魏(       
A.受到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B.民间风俗画的技法高超
C.政府重视基层民众的教化D.极其推崇汉代文化艺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孝文帝后期,汉人士族担任将相的人数从不到四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经过宣武、孝明两帝后几乎达到胡汉各半的比例。这说明北魏
A.汉化程度不断加深B.政权被世家大族垄断
C.选官用官注重门第D.胡汉有别的观念淡化
3 . 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从原先的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到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2022-03-25更新 | 2274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2022-03-09更新 | 1084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孝文帝亲政后,曾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孝文帝此举的用意主要是
A.为其接受汉族文化扫清障碍B.缓和与西晋政权的矛盾
C.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制造舆论D.表明其中华正统的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魏孝文帝改革规定,非太祖拓跋珪之子孙,皆不得封王;已封者,王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后又进一步对主、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俸禄作出更细致、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重在
A.促进宗族团结B.强化中央集权C.完善官俸制度D.学习汉化官制
7 .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朝刺史之子,自幼吃鱼羹、饮茶水,刚到洛阳时,他对本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碰都不碰。然而,多年之后,王肃的餐桌之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茶并列呈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日益发展B.南方开发初见成效
C.南北饮食习惯趋同D.北魏占据统一优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魏晋时,史传赞人多“风神夷简”“雅有远韵”之词。而十六国北朝的勋贵传记,多“性雄豪,工骑射”“明解律令,议断平允”等语,北朝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之途。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B.南方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
C.民族融合促使多元文化交融D.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
9 . 《魏书》高度评价了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以及他改革的意义。以下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从洛阳迁都到平城B.以汉服取代鲜卑服
C.与汉高门士族通婚D.禁鲜卑语,说汉语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政权。魏初,礼俗纯朴,法律仍带有原始部落习惯法的性质。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开始注意吸收汉族文化,以法律作为统治工具。398年,北魏首次制定较为系统的成文法,揭开了此后大规模立法活动之序幕。其后比较重要的如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神廘四年诏“司徒崔浩改定律令”;正平元年,“诏太子少傅游雅、中书待庐胡方回等改定律制”;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太安四年,“又增律七十九章,门房之诛十有三,大三十五,刑六十。总体而言,北抱前期的律法经历了一次部落法向成文法的过。但是随着北魏从游牧向定居、从部落向专制皇权的转化,改变其前期法律刑重网密、司法枉滥以及法典与现实脱节等司法特点的要求日益迫切。这样,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标志,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项重大变革中,也同时包含了律法制度的巨大变革。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前期律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前期律法改革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