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3 道试题
1 . 提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记载:“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班赐冠服”。这一举措旨在(       
A.普及汉族的服饰B.学习中原的文明C.抛弃鲜卑的习俗D.促进民族的交融
2023-12-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公元493 年(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力排众议,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洛阳。这次迁都(       
A.强化了北魏对长江流域的控制B.完成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C.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彻底摧毁了北魏贵族势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晋时期,政府颁布占田令。据《晋书》记载:“诸侯王大国在近畿占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并制定了不同官品占田的具体数额:“官品第一至于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田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这些规定有利于(       
A.八削弱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B.推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促进自耕农经济的迅速发展D.加速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流动
4 .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相关数据信息。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图中信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B.北民南迁充实了南方劳动力
C.此间国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北方战乱是北民南迁的主因
5 . 史料表明:西晋八王之乱时,“能守先王之训典者,皆全身以去”,“拓跋焘礼聘殷勤,而诸儒始东⋯⋯师表人伦,为北方所矜式”,鲜卑贵族“革面而袭先王之文物,宇文氏承之,而隋以一天下”。材料意在说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
C.战乱导致少数民族内迁D.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
6 . 汉魏时期,北方边疆胡人喜食奶酪,中原地区极少食用。北魏成书的《齐民要术》不但记载酪酥、干酪的制作方法,还全面总结了当时的中原地区流行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这种变化说明(     
A.贾思勰非常重视奶制品的生产加工B.北魏鲜卑人强迫汉人改变饮食习惯
C.中原地区和北方经济联系互动频繁D.中原饮食习惯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
7 . 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尤其是东、西魏与南梁对峙时期,“南方不再目北朝为种族、经济、文化全然不同之异国也。”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已经完全汉化B.北方民族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
C.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D.中国南北经济文化已均衡发展
8 . 西晋灭亡后,南下的晋室诸王除琅琊王司马睿外,还有彭城、汝南、南顿、西阳四王,是为“五马渡江”。但除元帝一马之外,其余四马都因不见容于士族权臣而丧生。材料反映出(     
A.门阀势力的膨胀B.世袭贵族的消亡
C.专制主义的强化D.庶族地主的上升
2023-12-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西晋永嘉之乱后,“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多为蛮荒之地的荆扬二州很快成为“亩直一金,户口半天下”的膏腴之地,大有“昔之关中”之貌。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南方农耕技术水平已超越北方D.政局变化使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10 . 《颜氏家训》记载,魏晋田庄中“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坩(鸡窝)圈之所生”,这一时期传统市场萎缩乃是“势所必然”。而有学者称,庄园主“贩质家赀,贵买此田”及以“凡籴五谷、菜子,皆须初熟日籴,将种时粜,收利必倍”的现象屡有发生。该学者意在强调魏晋时期的田庄(     
A.尚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B.采取了多元经营方式
C.未脱离市场和商品流通D.推动了经济良性发展
2023-12-1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