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3 道试题
1 .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进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全面易行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北魏实现北方统一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南朝齐武帝时,中书舍人纪僧真深得武帝宠任,向皇帝请求改变门第,进人士族行列。武帝让他自己去找司徒左长史江敩和吏部尚书谢瀹,结果江敩不仅不跟他坐在一起,还把他撵了出去,纪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这反映出南朝时(     
A.君权削弱趋势加剧B.土庶等级难以逾越
C.士族掌握选官权力D.官员升迁极为艰难
3 . 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其意图是(     
A.为统治中原地区寻找历史依据B.推动鲜卑拓跋政权的封建化
C.巩固其在黄河流域的统治地位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2023-12-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南北朝时,萧梁与北魏相继开展了祭祀用牲制度改革。梁武帝两次改革“牛牲”,先是要求祭祀用“大脯”取代整牛,随后又用“大饼”取代“大脯”;北魏孝文帝也规定“非郊天地、宗庙、社稷之祀,皆无用牲(整牛)。”这些改革反映出当时(     
A.宗教信仰发生显著改变B.战乱导致牛的数量骤减
C.南北制度改革相互影响D.农业生产被统治者重视
2023-12-2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鲜卑人建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则是皇帝部落的称谓;羌人姚苌建立大秦政权,称“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这反映了(       
A.边疆少数民族内迁B.华夏族群的认同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D.少数民族封建化
2023-12-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B.民族交融及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023-12-26更新 | 92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南渡的东晋朝廷存续了汉魏以来的各种文物典章制度。而到北魏后期,出现了“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的局面。与这一局面形成主要相关的是(     
A.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B.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C.世家大族推动文化传播D.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
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民族交融加强D.社会分工扩大
2023-12-2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曹操借鉴了汉代西域屯田的成功经验,于公元196年实行《置屯田令》。屯田采用军事化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民屯的劳动力主要来自流民,军屯的劳动力自然为军人。曹魏的屯田制主要目的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生产充足的军粮,保证战争的需求。早期屯田是曹操应付北方地区统一战争的事业的一部分。司马氏掌握政权后,出于对屯田兵的担忧,最终废弃屯田。北魏太和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已经统一,但社会重新基本安定以后,流民返回故里时却发现土地已被别人占据。同时,在长时间的战乱里形成的坞堡(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组织遍布北方地区,不仅占有大量耕地,而且隐匿户口,侵夺税利,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北魏实行均田制,一是为了将流动人口与荒芜土地对应起来,二是为了限制、消解战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坞堡经济。

——摘编自宋文杰《北魏均田制与曹魏屯田制关系探讨》

材料二均田制的分配原则是按人口均等分配土地,农民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自由耕种,过着典型的小农经济生活。农民以向国家交付租调,体现着他们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以后,均田制度相继为东西魏、北齐、北周及隋唐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采用,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实施,均田制才退出历史舞台。均田制播扬海外,日本的班田、朝鲜的丁田,无不受其影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在拓跋族入主中原后出现的,它必然与拓跋族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也与当时北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密切相联。

——摘编自薛振《论北魏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魏屯田制与北魏均田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目的以及影响。
2023-12-2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割据政权,其统治之下的人民主要是汉族,为了统治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一些汉化政策。内迁少数民族采取的汉化政策(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消除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
C.巩固了自身的割据政权D.最终导致了汉族王朝的覆灭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