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4 道试题
1 . 魏晋时期有“八议”制和“官当”制。八议制是指八种士族贵族利益相关人物犯罪后可不适用普通法律,不用走正常诉讼程序,而由皇帝选择高官对其进行判决,判决结果往往是宽宥处置。官当制是指官员的爵位可以抵罪的一种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士族贵族的特权B.地方实力的增强C.皇权专制的削弱D.官僚政治的腐败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东晋一朝,除最初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情势外,世家大族代有推选,如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依次出现“庾与马、桓与马、陈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材料主要反映东晋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民族融合趋势显现
C.政治局面混乱不堪D.皇权受到士族冲击
7日内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3 . 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能印证马克思观点的是(     
A.门阀政治在南朝得以延续B.三教融合局面出现
C.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年号D.淝水之战前秦溃败
2024-05-1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
2024-05-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元嘉末年(450年前后),“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该材料反映了南朝时期(       

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D.长江下游成为最重要的粮仓

6 . 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民族交融加强D.社会分工扩大
7 . 朱绍侯先生在《五洲同盟中天八国王》中指出:北魏时卢水胡人盖吴在陕西地区领导起义时提出五洲同盟的口号,受到了匈奴、氐、羌以及汉族人民的热烈响应。这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是大势所趋
B.陕西民族矛盾最突出
C.民族隔阂已经消失
D.北魏孝文帝改革失败
8 .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了政区的调整
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D.缘于北方移民南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晋灭亡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大都采用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与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巩固、衰亡相伴始终。这反映出(     
A.胡汉之间文化差异的消失B.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C.九品中正制蕴含正统观念D.儒家治国理念发生巨大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北魏皇帝赐名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孝文帝时期开始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旨在(     
A.实行因俗而治B.延揽汉族文士C.承续华夏传统D.促进政权认同
2024-03-09更新 | 42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