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北魏前期,百官没有俸禄,对于地方官,朝廷只问其能否上交一定数量的租调而不管他们对地方的搜刮。太和八年(485年)朝廷“始班俸禄”,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百匹者死”。实行均田制之后,官员可以得到一定职分田上的收入,但“卖(职分田)者坐如律”。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俸禄制的实行杜绝了官员贪赃枉法   ②改革措施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③金属货币成为官府的主要支付手段   ④官员们没有取得职分田的所有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3-05-28更新 | 513次组卷 | 10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事件反映当时(     
A.南人无视北方习俗B.魏晋玄学由盛转衰
C.地域文化南北分明D.北朝深受儒学熏陶
2023-03-31更新 | 842次组卷 | 12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B.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C.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俗趋同D.统治者“封建化”的结果
2022-12-26更新 | 283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0年天津高考真题历史变式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不同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人口和物产上,农耕的“禾的世界”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草原的优势在于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事力量,这足以使草原与华夏成为对等的两大区域文明,忽视任何一方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和历史贡献,都无法清晰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摘编自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注:作者波音所说的“草的世界”(草原文明)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北方蒙古草原及其两侧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或者粗略地说,是长城之外的区域。“禾的世界”(华夏文明)同样不止包含了狭义的平原农耕区,而是指长城之内,以农耕平原为主干,囊括了山川河湖的区域。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30更新 | 660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三《兵制》

材料三   其私后魏之论者曰:魏之兴也,其来甚远。自昭成建国改元,承天下衰弊,得奋其力,并争乎中国。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

——北宋欧阳修《居士集·卷十六》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
(2)研究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时,你如何看待《魏书·高祖纪》《文献通考》《居士集·卷十六》的史料价值。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