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大量任用汉族士人,屯田垦荒。北魏先后灭掉北燕、北凉,使北方重归统一。拓跋焘死后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北魏明堂(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教化之所)始建于太和改制期间,孝文帝曾在此会见群臣、祭祀祖先。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宣布奉行儒家孝礼,为祖母守孝三年。之后,孝文帝为孔子修建庙宇,并亲题文圣尼父。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一改早期鲜卑婚俗,带头和汉族高门通婚。拓跋皇室一律学汉语、说汉话。迁都后第二年,孝文帝率领群臣到鲁城(曲阜)祭拜孔子。他还颁布法令,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令其死后安葬洛阳。孝文帝还亲自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为自己选了墓地。

——摘编自卜宪群等撰《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背景和实施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对北魏的影响。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西晋永嘉之际北方大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以后北方流人南下几未中断,据估计北方人口南下总数约九十余万。为安置这些北方士人和流民,东晋在长江南北设立了很多侨州、侨郡和侨县,用北方地名建置,管理各该 属籍的流人。侨人的户籍用白籍,以区别于土著人的黄籍,属于白籍的人户享受免除一定赋役的优待。侨置政权的官吏皆由北方士人担任。

为限制大族的占有人口和增加政府收入,早在东晋成帝时便先后有“咸和土断”和“咸康土断”的实行。所谓土断,即不论原来属籍何地的大族与庶民,一律以土为断——按现居住区编入户口,将白籍改成黄籍,承担国家租役。桓温的“庚戌土断”成果较显著。

在加强经济上的集权方面,刘裕当政时,又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实行“义熙土断”。这次土断 雷厉风行,会稽余姚大族虞亮隐匿千余人,被刘裕处死。

——摘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侨置州郡的原因和带来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义熙土断”的意义。
2022-10-22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经由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进而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基本上以万里长城和天山山脉为界,北方是游牧民族,南方为农耕民族。除商贸往来,战争、劫掠也是各民族互动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了匈奴单一的游牧经济,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并出现了城市。中原的文字和计算方法也被匈奴人接受。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也在血统、文化上给汉民族以影响。音乐舞蹈、饮食文化、平等观念的传入,又给汉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这些流动的人群,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异族文化的接受者。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推进“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孝文帝充分展示了他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学习热情。……与努力学习南朝的先进文化同步,孝文帝也着手推出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对孝文帝及其主持的“汉化”改革,我们如果将它放到更久远、更广阔的时空里去考量,可能更容易看清楚它的意义所在。

——胡阿祥、刘志刚《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

材料三   历史上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个民族的文字达到完备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程度,成为严格意义的“自源”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字都属受到汉字影响的“借源”文字。由于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先后经历了对汉字的学习、借用、仿造和创造阶段,因而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

——王颖喆、孙妍《汉字文化圈与中华法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汉朝为例分析汉人是如何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出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的史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代以后,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的政治学说逐渐定型,五德历运成为塑造王朝正统身份的重要依据。东晋南朝和北方的十六国都先后确立了承接西晋正统,且一脉相承的五德历运。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认为“西晋为金德,石赵承晋,为水德,慕容燕承赵,为木德,苻秦承燕,为火德”,北魏继前秦而起,故为土德。太和十四年,孝文帝接受大臣崔光等人的主张,以水德直接承西晋的金德,并将北魏作为正统王朝的历史上溯至其前身——十六国时期的代国。此后,东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唐王朝都沿袭了这一德运次序。

——据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五德历运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北魏五德历运的影响。
5 . 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

——陈冰《全球难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2023-03-26更新 | 623次组卷 | 9卷引用: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地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蜀汉建立初期,益州存在“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病,南中(西南夷)则出现统治并不稳固的局面。诸葛亮在受刘备托孤之后,派邓芝出使东吴,重修盟好,孙权乃下决心“绝魏,与蜀连合”。在诸葛亮治理之下,蜀人张裔称赞当时:“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诸葛亮还充分利用益州原有的条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使当时的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田能亩产30斛以上。同时,成都“家有盐泉之井”,国有司金中郎将“典造农战之器”,蜀锦更是驰名全国,远销吴、魏。诸葛亮面对南中的叛乱,亲自率军南征,同时采用了马谡“心战为上”的建议。战后,他继续任用当地的夷帅的同时,迁移部分益州民众进入南中。诸葛亮治理之下,蜀汉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畏而爱之”。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调整蜀汉治理政策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葛亮调整蜀汉治理政策的影响。
2023-03-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太武帝拓跋煮,基于北魏的文化国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首先于425年,下诏∶“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成楷式。”自此,改变了以前文字混乱的局面。429年,太武帝还组织一批儒家学者对儒家典籍加以整理注释,“诏集诸文人撰录《国书》……叙成《国书》三十卷。"444年,发诏令∶"今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并选拔儒家学者讲学,专门负责贵族子弟的教育。同年,太武帝发布诏令∶“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他采取的这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为后来的孝文帝改制奠定了社会基础和人才基础。

——摘编自李相宁《析北魏太武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太武帝学习中原文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太武帝推行上述举措的意义。
8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与努力学习南朝的先进文化同步,孝文帝也着手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他首先将国都从偏远的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汉族文明的“天下之中”洛阳。接下来孝文帝又颁布诏书,禁止鲜卑人穿本民族服装,而改穿汉人的服装;禁止30岁以下的大臣在朝堂说鲜卑语,而改说汉话;号召鲜卑贵族与汉族的高门大姓人家互通婚姻等等。公元529年,南朝名将陈庆之曾到洛阳住过一段时间。陈庆之亲眼所见的洛阳城,非但不再是很多南朝人认为的蛮荒之地,其繁华壮丽文明的面貌,甚至还超过了南朝,而此时距离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过才数十年光景。另外,如果摆脱王朝更替的认识局限,那么无论是东魏、西魏,还是后来的北齐、北周,乃至于再后来的隋、唐,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基于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历史演进。

——摘编自胡阿祥、刘志刚《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2-08-0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名校2023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
(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
10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实行爵位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新的诸王爵位封授制度。孝文帝规定道武帝直系子孙才可以拥有王爵,对宗室王、异姓王采取降爵措施。为适应爵位改革后的形势变化,还对保留的诸王进行了改封。并且,实行虚封爵与开国爵等级一体化以及爵品与官品合一的措施,在制度上确立了王爵为最高等级的爵位。孝文帝将爵位分为两个系统且并行发展,这就造成王爵的等级在制度规定上不是很明确。为确定封授诸王食邑的标准,制定了亲疏世减法。在诸王的封地设置内史和王官进行管理。因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由于诸王爵位封授制度的制定,使诸王成为在政治、经济上拥有很高特权的阶层。

——-摘编自张鹤泉侯瑞《北魏孝文帝改革诸王爵位封授制度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爵位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爵位改革的影响。
2022-04-22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2022届高三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