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zhān)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yù)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


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2021-10-0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思之窗·思考点·问题探究】专辑-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 .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魏推行的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士族官僚支持下的西晋王朝建立后,民屯制度正式废除。之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官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西晋平吴以后,晋武帝开始推行占田制。规定,凡是立户丁男,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70亩,女子30亩。一品官有权占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如果以占田之下农民的负担与屯田之下农民相比,显然有所减轻,特别是解除了屯田之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占田制对官僚士族占有土地、人口也有一定限制作用。《晋书食货志》中云:“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田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景象。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影响。
2021-05-20更新 | 51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材料 祖逖,生于公元265年,出身于世族地主家庭,并且其先人曾累世为二千石史,但他与一般的纨绔子弟不同。根据《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在青年时期“轻财好快,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是以重之”。他曾和“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至洛阳失陷,北方大部分国土沦丧……元131年,祖逖便积极上书司马睿,首倡北伐……北伐战争中,祖逖以法治军,纪律严明,做到“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躬身俭约,劝督农桑,克已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此时,北方的石勒和刘曜发生矛盾,客观上也有利于祖军北伐。因此樵城、谷水、陈留和汴水之战,连连告捷,特别是陈留大战,一举消灭石勒军队五万人。从此石勒军队闻祖军而丧胆,不敢窥兵河南,于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到公元321年,“黄河以南,尽为晋土”,祖军基本上光复了黄河南部的领土。

——摘编自桑盛庭《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祖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祖逖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指出祖逖的良好品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9520次组卷 | 61卷引用: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试题
6 .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交融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材料二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完不足统治中原,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7 . 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4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方东晋政府对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2021-04-14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中外历史纲要上)-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8 . 中国古代交通与政治变动

材料

时期运河状态唐朝的政治变动
唐初大量物资由江淮运抵洛阳后,再走八百里陆路转运到长安。运费昂贵,交通不便唐高宗在位期间,七次行幸洛阳,有一半时间在洛阳处理政务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后宰相裴耀卿实行分段运输,江淮粮食运抵洛阳后,江南船返回,粮食储存在当地粮仓中,待时机成熟,用当地船西运。韦坚于渭水之南开凿漕渠,永丰仓和三门仓的粮食可直抵长安唐玄宗从此长期住在长安,不再东幸。唐朝国势昌隆
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导致运河淤塞废弃;运河周边绝少人烟,劳动力缺乏;盗贼和跋扈军人掠夺物资中央政府虚弱无力,粮价高涨,社会动荡
唐代宗、德宗时期中央与藩镇冲突不断,藩镇时常切断运河交通线中央政府财政艰难困窘,粮食恐慌
唐德宗后唐朝政府在运河枢纽徐州、汴州驻扎重兵,竭力控制运河交通线,委任重臣治理。运河运输时断时续唐朝统治得以延续

——据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隋唐大运河对维系唐朝统治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运河状态和唐朝的政治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9 . 改革·变革·发展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 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则,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 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材料二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汉]贾谊《过秦论》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2)自“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到“汉言文景,美矣”,施政措施发生了哪些重大调整。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3)依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改革措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拓跋魏之所以能够统一并统治中国北方140余年,就是由于顺应了这条规律。北魏的几代明智君主,如道武帝、太武帝、献文帝等都不固守本民族的旧习,重视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合作,通过他们去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建立有效的政治经济制度。

——《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积极意义。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