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如图所示为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漆画木棺左侧图案,这种漆画绘制于鲜卑式木棺上,画的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每个场景的侧旁有汉字题榜。但故事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数着典型的鲜卑服,斜领袍服,长及膝下,下着裙或祷,头戴风帽。该漆画图案直观反映了北魏时期的(     
   
A.边疆开发B.民族交融C.南北对峙D.华夏认同
2 . 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大多兴办太学,采用汉族官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其中匈奴、鲜卑贵族及前秦抛弃民族偏见,重用汉人。这些民族政权的做法(     
A.促进了华夏认同B.消除了民族隔阂
C.加快了人口南迁D.确立了儒学正统
2023-11-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第二次摸底考)考试历史试题
3 . 孝文帝统治时期积极“去故存新”,如:迁都洛阳,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讲汉语、穿汉服,“欲令魏朝齐美于殷周”。有学者指出:尽管我们不能把北魏乱亡完全归咎于孝文帝的改制,但他付出了将本民族消融于汉族的代价,却加速了鲜卑贵族的腐化。材料旨在强调孝文帝改革(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D.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北方少数民族穿起了汉族服装,孝文帝甚至率“群臣皆服汉衣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动荡导致服饰混乱B.少数民族服饰成为时尚
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交流D.统治阶级强推汉化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B.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
C.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加强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2023-10-09更新 | 206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
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
7 . 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出土物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画面数量日益上升,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     
A.墓葬壁画风格多元B.农耕技术取得突破
C.游牧文化完全消失D.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8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明显属于鲜卑、匈奴等族后裔的有刘氏、窦氏、高氏、房氏、宇文氏、长孙氏、李氏、于氏等十多支,而此时的鲜卑族本身尽管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这主要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A.导致姓氏愈加繁杂B.推动了民族交融
C.直接为唐朝培养了人才D.使少数民族完全同化
2023-03-10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中、太原市师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分班测)历史试题
9 . 《魏书·乐志》记载:孝文帝搜求古乐,“垂心雅古,务正音声”,命中书监高闾与太乐“详采古今,理定雅乐”。直到精通江左文化的王肃的到来,才最终为孝文帝完成了此心愿。孝文帝上述举措旨在(     )
A.打击北方门阀士族的势力B.以雅乐取代游牧民族俗乐
C.学习南方士族的先进文化D.以艺术融合促进政治认同
2023-02-12更新 | 29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大同云冈现代双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北魏时期,统治者在大规模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中原地区也受到鲜卑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刚健质朴气息的影响。在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中,一位深受游牧文化影响的汉族女子的骁勇形象跃然纸上。材料可以说明(     
A.民族性格的刚健化B.中原文化的优越性
C.文化交融的双向性D.民歌发展的普遍化
2023-02-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