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     

A.汉唐服饰审美的一脉相承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
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北魏名臣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一改《三国志》中的“国书”为“录”,各国主的“纪”为“传正朔,自相君长”,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记录。此外,在该书中还改变《三国志》“夷”“夏”分开的说法,创造了“夷夏”“戎夏”“胡晋”等新名词。《十六国春秋》的出现表明当时(     
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B.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
C.各民族关系相互平等D.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仿汉制确定士族门阀时,“魏晋旧门,入魏仍有官宦,虽官品稍低,仍列于士族,次等士族以及本非士族者,只要入魏官爵显赫,也入士族,甚至上升为高门右姓”。这一举措(       
A.旨在瓦解东晋的统治B.打击了北魏守旧势力
C.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D.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2024-02-19更新 | 228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古代中国用“五德”的相克轮回来解释王朝的更替,一般认为新朝是替代旧朝的“德性”而建立的。北魏之前,中原地区经历赵、燕、秦等政权,但孝文帝不考虑它们的“德性”,直接定北魏“承晋为水德”。这一举措意在(     
A.增强北魏的正统性B.促进民族交融C.继承晋朝政治制度D.强化以德治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时期,汉人士族围绕礼制争论不休,孝文帝不得不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解决问题。南齐也每年“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向北魏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这说明当时(     
A.国家和平稳定B.文化认同强化C.南北贸易频繁D.民族矛盾消除
6 . 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尤其是东、西魏与南梁对峙时期,“南方不再目北朝为种族、经济、文化全然不同之异国也。”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已经完全汉化B.北方民族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
C.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D.中国南北经济文化已均衡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5世纪后期,冯太后主政时,针对地方豪强大姓隐匿人口、“督护”地方的现象实行均田制,并严查各地户籍,严禁豪强随意荫占民户。由此可知,冯太后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A.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D.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8 . 图为出土于山西大同市一处北魏墓的壁画,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出行场景。画中牛车与马匹并行,随行仆从胡发汉装,拱手肃立,秩序井然。该壁画最适合用于研究当时(     
   
A.民族融合的趋势B.庄园经济的繁荣C.士族政治的兴盛D.等级制度的森严

9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10 . 如图所示为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漆画木棺左侧图案,这种漆画绘制于鲜卑式木棺上,画的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每个场景的侧旁有汉字题榜。但故事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数着典型的鲜卑服,斜领袍服,长及膝下,下着裙或祷,头戴风帽。该漆画图案直观反映了北魏时期的(     
   
A.边疆开发B.民族交融C.南北对峙D.华夏认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