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画像砖一般是一砖一画,生动地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下面两幅魏晋时期画像砖的图片折射了(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
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农耕放牧因地制宜       ③社会分工不断扩大       ④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4-03-14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B.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
C.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D.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嘉峪关魏晋墓群5、6号墓中有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壁画,如采桑、放鹰、狩猎、牵驼等;嘉峪关3号墓壁画中有许多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墓(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中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西沟墓7号墓中有羌女送行图。这体现了(       
A.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
B.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
C.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D.丝绸之路沟通海内外
2024-03-24更新 | 19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     

A.汉唐服饰审美的一脉相承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
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场名为“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晋归义羌侯”官印入选其中(见下图)。印为金质,驼钮。印文小篆字体方正,布局严谨。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主要原因是(       

A.展现了制印技术的精美B.体现出篆书艺术的魅力
C.象征着西晋国力的强盛D.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
2024-03-06更新 | 116次组卷 | 7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辽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7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境内的古墓中相继发现了600多幅精美的魏晋壁画。下图《耙地图》位于古墓前室西壁。画面中一男子披发,蹲于耙上,双手牵着缰绳,驾一牛在耙地,周围绘有三棵粗壮的树。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中外交融不断加强B.河西地区农耕化的发展
C.少数民族全面汉化D.牛耕技术在各地的普及
2024-02-26更新 | 209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列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中的东晋时期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部分)及简介中的信息反映出(     

图中人物头戴高冠,身穿袍服,手拿团扇,右侧有曲盖、节、麾、幢图中厨房摆满了石白、磨盘、精美的酒坛,鞍形烤炉等用具图中的田地里,阡陌分明,庄稼茂盛,田边有犁、耙等农具
A.图中人物身份表明门阀士族兴起B.面食已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食物
C.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D.传统绘画“以形写神”的特点突出
2024-05-03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图1、图2为中原人民坐姿的变化。这体现了(     

   
图1汉石画像席地而坐

   
图2魏晋石画像垂足而坐

A.儒家伦理的规范B.民族交融的影响C.经济重心的南移D.衣服形制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三年(277)至太熙元年(290),西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首领向晋归降、献贡,晋皆封官加爵。图1和图2为近代出土的“晋归义羌王”金印及其印文,该金印为晋代中央政府授予羌族首领的官印。这表明(     
A.考古发现拓宽人们认知视野B.魏晋时期民族关系较为融洽
C.出土文物和文字史料相印证D.华夏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研究发现,气温每变化1℃,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就变化10%左右;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近三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以下可用此图解释成因的现象为(     

注:图中横线(23℃)代表2006年我国海面温度
A.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C.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D.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