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体现了
A.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
2021-09-10更新 | 884次组卷 | 22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二百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
A.解决藩镇割据问题B.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2021-09-08更新 | 811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A.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D.缓和阶级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
C.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古人对炎帝、黄帝的祭祀很早且延续不断。战国时秦国祭祀四帝: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炎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如北魏自称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这反映出,对炎、黄二帝的崇拜
A.保持了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优势
B.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D.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
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
2021-06-26更新 | 776次组卷 | 39卷引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夏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
2021-05-24更新 | 645次组卷 | 15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下列对材料中改革的评价的立足点说明最全面的是
A.社会制度B.中华民族C.风俗习惯D.生产方式
9 .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强干弱枝与重文轻武B.中央集权大为加强C.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0 .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畜牧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2021-04-15更新 | 502次组卷 | 9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