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吴宗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载:北朝的强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的影响
2022-08-18更新 | 185次组卷 | 78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2022-08-18更新 | 1089次组卷 | 3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说“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据此可知,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
C.改变鲜卑族的社会习俗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根据《魏书李宝附承子韶传》记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士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削弱鲜卑贵族势力B.顺应洛阳士族要求
C.洛阳地区经济发达D.追求政权的正统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2022-05-23更新 | 1075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部分校2022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北魏孝文帝曾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当时
A.门阀士族势力削弱B.宗法制度得到复兴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7 .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北魏孝文帝迁都B.晋朝统一中国C.秦国的商鞅变法D.宋王安石变法
8 .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2022-03-09更新 | 1084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1972年在甘肃嘉峪关发掘的魏晋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北与中原的贸易往来频繁
B.经济重心向西北移动
C.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D.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
2022-03-06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除了介绍各类农业耕作技术外,还详细记载了牛、马、骡、羊等牲畜饲养和役使的方法,以及兽医术、相马术和畜产品加工技术,如制毡法、做酪法、做酥法等,并把羊脓鼻病称为"可始浑"(鲜卑语)。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
A.少数民族文化成为社会主流B.汉人的胡化程度日益加深
C.游牧经济地位获得快速提升D.各民族交融程度不断深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