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为10道,后增至15道,其分布变化如图1和图2,这反映了唐朝(       

       图1                                                                                        图2
A.地方行政区划优化调整B.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加剧
C.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监察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2 . 下表为现存唐朝时期部分有关过所(通行证)的文书据此可知,过所制度的实施(     
名称内容
贞观廿二年庭州人巡职辞为请给公验(简单的过所)事米巡职带骆驼一头、马一匹、羊十五口等,前往西州(今吐鲁 番地区)去做生意,请求发给公验。
垂拱元年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详细登记菜特和吐火罗商人姓名、年龄及他们所携带的奴婢姓名、牡口数量,由各地的胡汉居民出面担保,证明这些人及物均合法,应由西州官府发给过所,
开元二十一年唐益谦请给过所案卷唐益谦一行从安西地区回福州老家,过所记有要经过的关隘,由于过所没有登记所带奴婢和四匹马,因此官府加以审查。
A.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便利了人口自由流动
C.利于保障正常商贸往来D.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
3 . 以下四幅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地区关系形势图。对各图所属的朝代及中央在该地区采取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具有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B.清朝:军事平叛后强制推行“改土归流”
C.唐朝:设立上统于中央政府的大都护府D.东汉:先军事打击后设行政、军政机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的管辖B.唐朝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正式确立
C.中原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具有向心力D.唐蕃互遣使者维持双方友好关系
2023-10-04更新 | 467次组卷 | 130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2023-09-19更新 | 484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等四地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2023-08-15更新 | 723次组卷 | 5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如果能打破“夷夏之辨”等传统的思想壁垒便可发现,所谓“五胡乱华”的本质是中原王朝控制力衰退与周边民族势力崛兴所导致的竞争与碰撞,随之而来的则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胡汉交融的突出历史贡献是(       
A.避免了社会动荡B.助力北方各族封建化
C.促进了区域开发D.推动中国获得新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所示的两尊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葛群唐代墓葬。它们的发现,不仅反映出当时唐王朝的政令在高昌地区得到了全面推行,也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据此推知,盛唐时期(     
A.骑马成为女性主要休闲方式B.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C.社会价值取向追求显贵地位D.尚武健身风气受到社会推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是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与文化同“胡人”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名号。这意味着“中华”称谓(     
A.源自于地城文化双向交流B.是当时胡汉冲突之下的产物
C.见证了民族深度交融发展D.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