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元初年,文或百僚重京官而轻外任。唐玄宗下诏强调“郡县者国之本”,并决定让京官与地方官互相对流,“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唐玄宗在总揽大政后,通过面辞,与新上任的都督、刺史面授机宜,讨论理政安民之道。他颁发《重牧宰资望救》,规定:“自今以后,三省侍郎有阙,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阙,先求曾任县令者。”并颂发《赐刺史县令帛敕》《劝奖县令诏》奖励有政绩刺史县令;颁发的《整饬吏治诏》中,规定每年十月由各道按察使“较量理行殿最……上等为最,下等为殿,中间三等,以次定优劣,改转日凭为升降”。

宋人欧阳修评价说:“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

——摘编自田廷柱《唐玄宗改革地方吏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地方吏治改革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地方吏治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封常清(?—756年),山西临猗县人,自幼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在外祖父的教导下,常清博览群书,少年时便在心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外祖父去世后,封常清毛遂自荐,成为高仙芝的随从。天宝初年,达奚诸部叛乱,唐玄宗命令夫蒙灵察前去平叛,夫蒙灵察派高仙芝出击叛军,取得胜利。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详细记述了他们快速取得战争胜利的过程,呈给高仙芝,捷报深得高仙芝满意。此后,封常清的名声在军中逐渐为人所知,后来又以破达奚之功,任叠州(今甘肃迭部)地下戍主,并继续任判官一职。之后他多次率军平定威胁西域的反叛活动,为唐朝经略西域和进行屯垦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力促进了唐朝西域屯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封常清受到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常清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
2024-04-0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史,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遗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变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史可并合者,上大司捷,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载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史(临时职务的军史),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端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视。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那国收见四租三十税一,如(汉景青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更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

材料二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悟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更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栽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栽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助旧无行能者,终不怪之”,“年老及堂成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史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唐朝立国以来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唐政府颁行了八部历法。唐初的《戌寅历》是为建立新王朝正朔而颁行的,为李唐在隋末争夺天下奠定正统地位,起到了变革人心的舆论宣传作用。唐高宗时选择制定《麟德历》以取代《戌寅历》是为了迎合“甲子革新”理论以及汉代落下阂所谓“圣人正历”的谶纬之说。自武周代李唐至李唐复辟,其间未颁行的《光宅历》与颁行的《景龙历》均是政治变革的产物,武则天欲以《光宅历》彰显武周新朝的新气象,唐中宗欲以《景龙历》展现其中兴李唐的功绩。唐玄宗在帝位稳固之后,颁行《大衍历》以粉饰太平盛世,甚至为了树立自身“圣主”形象,不惜在历法上与其祖父唐高宗争落下闳“圣人正历”所预言的对象。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出于与玄宗时代做分割以及和安禄山政权争夺正统地位的目的,废止了历术精密的《大衍历》而颁行《至德历》。唐后期由于皇权衰落,自唐代宗至唐穆宗,诸帝皆颁行新历以象征革新意义,这似乎形成了新帝必改历的不成文传统。

——摘编自刘彪彪《唐代历法改革、颁赐与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统治者多次改历的主要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唐代的历法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7-18高二下·广东湛江·期中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安城在唐朝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遥想当年,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一

——摘编自《新丝绸之路》解说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唐朝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词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疏议》、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都护府、大运河、曲辕犁、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之路、长安、广州、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本草》、书法、诗歌、三教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写出所选关键词,题目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中国每个新王朝开始时,通常都能有效地统治国家,开创一个比较和平繁荣的时期,新王朝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生活,并通过派遣远征军对付游牧民族和扩展帝国疆域,保护国家。但渐渐地,王朝由于个别统治者本人的腐化堕落和贵族集团与宫廷宦官之间的宫廷斗争而遭到削弱,并助长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官僚机构的腐败加之宫廷生活愈来愈奢侈,意味着靠生产劳动供养整个帝国组织的农民所负担的赋税更繁重了。当农作物欠收和饥荒到来时,反抗政府税吏和地主收租代理人的起义爆发了。局部的起义会扩大为普遍的暴动——旧王朝濒临灭亡,新王朝日渐来临。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西汉或唐朝(二选一)为例,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题注意事项:1一定要根据设问要求写出“求答项”,如“特点、成、败”等答题要求,审清题意和答题项,有几问就要有几个答,写出求答项也便于自己检查有没漏答的情况。
2照搬照抄原文不得分。
3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必须要根据不同问题分点分段写,不同要点前标上序号,尽量对齐。
8 . [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玄宗治国的经济思想是在前代经济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他认为“为国之道莫不家给人足”,欲达到管子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同时他十分重视农桑,从衣食本于农桑出发,多次强调“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指出必须以耕为本,辅之以织,使耕织并举粟帛兼顾。另外他还强调:“农桑之时不得妨夺,州县长官随时劝课”,如果劝教无效则辅之以猛。他也曾对辅臣说:“同归清净,共守玄默。”令士庶家藏《道德经》,并对辅臣训诫“清净之政,期诸相国”。

——摘编自赵克尧《唐玄宗经济思想与措施一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玄宗的经济思想。
2022-05-0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2届高三5月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713年7月,唐玄宗刚刚总揽大政,即颁发了《命新除牧守面辞敕》,要求赴任的都督、刺史都要向皇帝“面辞”,以便皇帝面授机宜和讨论理政安民之道。开元二年(714)正月,唐玄宗又颁发《简京官为都督刺史诏》,指出:牧守与地方治乱至为相关,决定于京官内选“宏才通识、堪致理兴化者”授以都督、刺史之职,使京官与地方官相互对流。针对以往考核官吏时,县令虽有政绩,也多不得上考(考绩分上、中、下三等),唐玄宗在《劝奖县令诏》中特别规定:“其县令在任,户口增益,界内丰稔,清勤著称,赋役均平者,先上考,不在当州考额之限也……”欧阳修说:“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

——摘编 自田廷桂《唐玄宗改革地方吏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意义。

10 . 材料   开元初,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唐玄宗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大力改革官员铨选制度。714年,唐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多为年高而才疏者。唐玄宗下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并规定“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唐玄宗还推行“评判入等”,对官员中的文学之士加以考校,成绩“佳者”予以重用、升奖。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官员铨选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官员铨选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2020-06-2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延期提分压轴(二)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