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分析:如果他当一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B.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条件
C.西汉豪强地主崛起的背景D.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的影响
2022-05-29更新 | 67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贤良方正与贤良文学,为察举特科,皆始于汉文帝,顾名思义,方正重在德行,文学重在文章,方正与文学之前都加贤良。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确立B.黄老之学难以适应现实
C.地方吏治得到有效改善D.官员选拔注重个人品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东汉末年,汝南(今河南南阳)许劭专业品评人物,经他好评的人,就在社会上有地位。如曹操少年时没有声望,经许劭品评为“治世的能臣”后就得名做官了。由此可见,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汉光武帝规定,州郡察举孝廉秀才必须“授试以职”,要求州郡给候选人一项职务,由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具备吏能,合格者方能察举到朝廷上来。这一规定旨在
A.提高官员的办事能力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科举取士制度D.促进儒学的普及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由于它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科举入仕成为我国1300年间几乎所有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科举制形成之前,我国各封建朝代选用官吏曾采用过哪些制度?
(2)科举制正式形成于隋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3)我们应如何评价科举制?
6 .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19-10-16更新 | 250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其中官僚贵族子弟69.6%,富豪6%,平民15.7%,贫民8.7%,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削弱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各阶层的利益
C.体现公平公正
D.沿袭世卿世禄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