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

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决策与行政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平衡君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对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谈谈你的看法。
2023-10-15更新 | 10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普通高中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2021-12-2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沐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0-06-22更新 | 1847次组卷 | 18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能力提升)
6 .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和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8世纪英国国王所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
2020-01-2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又下尚书。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发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括那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秦始皇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观点二(始皇)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指出材料二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示制度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以后的“变局”是什么?唐朝中央机构是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10 . 人类的政治文明是复杂多样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它(指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也是社会奴役与不公的一种突出体现。这种局限性使得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军事形势越来越不利,雅典人也逐渐对民主政治失去了信心,城邦危机日益加深,民主政治越来越成为一副躯壳,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思想经众多古代学者的著作遗赠给了后世,对西方乃至近现代东方社会政治思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摘编自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三 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强大起来,国王开始保护它的利益。以便依靠它的帮助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但是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哪些运作方式“遗赠给了后世”。其体现“社会奴役与不公”的表现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法的核心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