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的宰相制度基本因袭隋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之职。高祖时期共有宰相十二人,太宗时期共有宰相二十八人,大部分是以他官兼、判或检校侍中、中书令者,“兼、判既非正官,亦属临时差遣”。贞观以来又常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要按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高祖、太宗还设立文学馆、弘文馆,常召一些名儒学士入宫禁讲论文义,备君主顾问。

——摘编自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武则天当权后,宦官开始掌传达出纳之任,参预政治。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翰林学士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到宪宗时期,正式设立由宦官出任的枢密使,职掌类似于门下省的侍中,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而中书门下(政事堂)居于禁外,宰相较多地成了执行官。可见中唐以来,政治中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摘编自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材料三   君权既尊,则辅相之权往往移于其所私暖。

——摘编自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代中枢机构演变的特点。
(3)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简析材料三的观点。
2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面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材料三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

——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即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所谓九卿,实际上并不是九个,而是泛指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因此也称为“诸卿”或“列卿”。从总体上看,诸卿的设置和机能体现了国家政务的诸多方面和分工制约,突出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诸卿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得世袭。诸卿虽然有明确的分工,但又存在职无常守的混淆现象,皇帝可以随时不受规章制度的限制,对所有部门和臣僚进行调整派遣,重要政务只能取决于皇帝和皇帝身边少数人。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中书草诏,门下复审,尚书执行,合成一套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另一方面,三省长官既各领本省庶政,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门下内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通过政事堂会议将三个不同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枢体。这样,三省权配合,既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又能发挥整体功效,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摘编自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对三公九卿制发展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