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省六部制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决策的权力本身也被分割,中书和门下之间互相制约,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则使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阁守城、宁欣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已有中书谒(传达、通报之意)者之官。曹操初置秘书令、丞,管理尚书奏事。曹丕时期,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置中书监,位在令上。监、令并掌机密,中书省逐渐形成。“中书掌内事,密诏下州郡及边将,不由尚书者(署)也。”改由监、令之下通事郎拟草。尚书起草诏书之权既被侵夺,机要之权也就丧失,只掌例行公事,尚书台遂降为政务的执行机构。

——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此后,三省制逐渐向三省合一制发展。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宋代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宋史·职官志》说:“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宋代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任命省、台、寺、监、侍从、知州军、通判等官员。"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后,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实际长官为右丞相、左丞相(元制尚右,故右在左上)各一员,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率百司。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乘机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废中书省”反映了哪一对基本矛盾。据此,你认为我国古代中央官制变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朝到元朝“中书”的职能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2019-10-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