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按右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A.王安石变法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戊戌变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漫画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A.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B.遭到新兴势力的强烈反对
C.存在用非其人的失误D.实施保甲法激化社会矛盾
2023-08-28更新 | 18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3 . 经济关系的变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个大文人(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它能够考虑到“青苗法”,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

——摘编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课堂》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模仿下面的示例,简介两税法。
示例:租庸调制。唐初实行的赋税制度。规定凡是均田人户,均按丁承担定额的租调,并负担一定的徭役。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租庸调制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3)据材料二并从变法的积极作用角度说明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
4 . 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绘制思维导图。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导图。其中①②③处应依次填入(   
A.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积贫”局面、严格“恩荫”制
B.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积弱”局面、青苗法
C.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积弱”局面、保甲法
D.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积贫”局面、保甲法
2022-08-23更新 | 17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变革

材料一1069年宋朝为指导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4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次年,颁布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材料二1861111日,奕䜣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洋务运动开展。19世纪60年代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大力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效仿西方进行军工生产。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洋务派共创建了二十一家军工企业,机器局遍及天津、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台湾等省。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18939月建成投产,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材料三1901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4月,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成立,筹划推行新政。1903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人通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经营工商业的顾虑,也有利于约束地方官府的勒索。1905年后,每年新投资的商办企业资本在1500万元以上。


(1)对比材料一、二中两次经济变革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三中的经济变革。
2022-04-01更新 | 53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
(2)比较图1和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政治发生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
7 . “常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市场调节手段。王安石变法后重点改革“常平制度”,力求“新法之中,兼存旧法”(见如图).据此可知王安石的“常平制”改革
A.导致冗官问题B.强调金融管控
C.涉及业务多元D.侧重军事领域
2021-05-14更新 | 36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虽已困生灵、虚府库,而难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可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臣请……,先于畿内并近辅州府召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得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具体措施。
2020-08-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王安石晚年在评价其变法得失时说∶"免役、保甲、市易三者,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
A.用人和时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B.变法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
C.保甲市易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D.改革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69年,宋神宗接受王安石的建议,颁布实行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规定,对于提出农业耕作和水利建设意见的人,按照功利大小奖励,并可以量才录用,而对于故意阻挠工程修建、不出工料的人,则加以惩罚。对兴修农田水利有功的官员,按灌溉顷亩千顷以上、五百顷以上和百顷以上三等分别予以奖励。“新法”规定,在确定工程之前,各级官员要对百姓的意见进行调查,工程量大的要上报朝廷决定。各州县在施工之前,要求绘制成图、阐述具体的实施方法并呈报上级机关。宋朝实行了差官察访制,中央政府不断派遣官员察访各地的农田水利之事,监督地方政府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展情况。农田水利法规定了人力和资金的来源机制。人力来源主要有居民按照户等出工、军队出工和募饥民兴水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提供和私人提供。财力不足的,官府贷以青苗钱,即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私人提供,分为有偿贷款和无偿捐款,对捐款兴修水利工程的个人,官府还会给予奖励。

——摘编自郭泽杰《王安石与水利变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田水利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田水利法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