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当可观的。以熙宁八年兴修的木兰陂为例,该工程修成后,“溉南洋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早,水不能涝”。南宋后期,人们还为主持修陂的李长者修庙祭祀,颂其功德。王安石变法还有客观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历史进步的一面。如募役法规定民户用交纳“助役钱”代替以往的职役,使农民再“无执役之苦”,同当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历史趋势正相适应。农户皆须“出钱以助募人应役”,也使广大农户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放到商业市场上去,以换取钱币纳官。“募役法”贯彻到后来,连许多曾经激烈反对变法的人也认为它利多弊少。

——摘编自吴泰《熙宁、元丰新法散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田水利法实施所取得的效果。
(2)根据材料,简析募役法推行的历史进步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的专利制度包括两类:一是茶盐酒矾的专利,一是金银坑冶和货币铸造的专利。宋初,茶盐酒矾的专利,是由茶、盐等户进行的。官府把这类产品加以控制,转由大商人销售而获利。宋立国以来对这类专利控制得极为严厉,私自煎盐三斤、酿酒三斗、造十五斤或炼矾十斤的,都要处以极刑。虽然如此,因为官府管理不好,茶、盐等质量低劣而价格又昂贵,极刑并不足以制止私贩和私造。王安石当政期间指出:仰赖巨商卖茶,有害于一般茶户和消费者,亦有害于封建国家,徒使少数巨商攫取厚利,因此王安石竭力支持官收茶税、“民自贩运”的做法。熙宁七年,王安石将川茶加以征榷,茶息初定为四十万贯,后增至百万贯。盐专利主要的办法:出笼的盐钞有一定数量,设置钞场“平买”盐钞,市易司用市价收买旧钞,由此稳定钞价。矾专利于熙宁年间废除承买制,全由官府经营。熙宁六年,矾利增加到183100贯。在金属采炼的专利上,变法派不主张国家加强对采冶部门的控制。同时还发布了放宽铜禁的敕令,许可民间自由制作铜器物,并予以免税。变法派还广泛采用了矿税实物征收制,同时还明确规定了矿税税率,冶户可以将其余生产物出售。货币的铸造则全由国家设置的钱监进行。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两类专利制度的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专利制度的影响。

3 .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积极成效。

(2)据材料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二 官俸,历代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上级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016-10-20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7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贵阳一中高三上期适应月考历史试卷(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北宋政府铸造的货币先由直属皇室的内藏库收拢,再拨出一部分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北宋中期,王安石进行变法,司农寺成为同皇室内藏库一样的财政管理中心,主管朝廷钱物,朝廷财赋“虽天子不得而用”。这一变化(       
A.造成了中枢机构的臃肿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保障了政府的有序运行D.构成对专制皇权的威胁
2024-05-31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历史预测押题密卷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苗法者,以常平余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践,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又有免行钱者,约京师百物诸行利入厚薄,皆令纳钱,与免行户祗应。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又令民封状增价以买坊场,又增茶监之额,又设措置河北籴便司,广积粮谷于临流州县,以备馈运。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屹屹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1)材料一的措施折射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刘挚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2024-04-01更新 | 10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练习(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做了再评价。他们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至20世纪80年代,私有制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研究者批评青苗法、免役法、市役法等抑制兼并的措施“实质上是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表现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变法“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进入21世纪以来,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最大变化,即已走出非此即彼的评价模式,如理解王安石要做什么,“一是使国家财政运转合理化:二是取代兼并之家的垄断地位”,使财政合理化的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国家与经济之间关系的中心位置”,多角度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分析。

——摘编自李华瑞《近二十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重新认识》

(1)根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及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023-11-26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常平仓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一项较为重要的仓储制度,最早创立于西汉时期,运行起来较为简单,即年丰谷贱时,政府加价收籴;年歉谷贵时,则减价出粜。唐后期常平仓的运行方式逐渐增多,开始用于赈和贷。赈,即贩济。贷即是春荒或饥荒时,政府下令将常平仓粮食出借,秋收时收回。青苗法从常平仓制度变化而来,其改制之初衷在于当时常平、 广惠仓“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其主要内容是,在农作物收荻之前,政府根据农民的需要用常平仓和广惠仓的仓本提供现金贷款,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农民再行归还。青苗法虽然为农民而设,但常平仓、广惠仓均设于州县城郭,而非乡村,对农民的泽惠自然受到限制,到后来反而以城郭之民为其主要贷方对象。

——王文东《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华莱士在罗斯福内阁任农业部长达8年之久,任内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立法,如1933年、1938年《农业调整法》,成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和商品信贷公司,收购并向广大缺粮人民分发食品,向农场主提供抵押贷款。商品信贷公司的做法与王安石的青苗法 如出一辙,即农业部通过商品信贷公司在谷物收获之前,向农场主提供抵押贷款,农场主以 尚未收获的谷物做抵押,收获后视市场粮食价格决定归还方式。美国通过商品信贷公司储备了大量小麦、玉米、棉花和烟草,后来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些农产品储备为之带来了很大利润。之后,华莱士还不断呼吁建立国际“常平仓”,当代世界多数农业发达国家已经把类似常平仓思想的制度建立起来,作为对本国农业发展的保护。

——李超民《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政策。
2023-03-2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建立的常平仓,到北宋中期弊端日益凸显。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以《周礼》中“散利,贷种食也”的记载为依据,颁行青苗法,改革常平仓制度。按照青苗法,官府将常平广惠仓现有的一千五百万贯石粮米,由各路转运司兑换成现钱,借货给城乡居民。各路设常平官专司其事;各州置常平案,由通判一级官员担任,负责转移出纳事宜;各县的县令、佐直率耆、户长管理借货。借货遵循民户自愿的原则,借贷钱、粮可以互折,但不许亏蚀官本。民户每年分夏秋两次借贷和归还,遇灾荒时可于下次收成之时归还。归还之时,除所借原额之外,还要缴纳百分之二十的利息。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摊派、配额式借货等问题。宋神宗去世后,青苗法被废止。

——摘编自李华瑞《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
2022-01-07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专家联测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