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为了推进王安石变法,对中央机构进行了局部调整。在新法取得一定成效后,神宗决定全面转向官制改革。元丰三年(1080年),宋廷发布改革官制的诏令,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将旧的文武散阶增减编定为二十四阶,结束了寄禄官与职事官分离的局面,使得职事官与差遣统一。不久,又颁布了《官制格目》,对中央机构规定了成员构成人数,并形成定制。元丰五年(1082年),依据《唐六典》,颁布了新的官职条例,恢复唐初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之职,平行机构或并或罢,但囿于祖宗之法,神宗拒不废枢密院归兵部。同时,九寺五监的恢复,使得“省、寺指挥闲多异同”。元丰六年(1083年),又在尚书省置御史房,主行弹劾御史台察案失职。

——摘编自袁良勇《宋代三省制度演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神宗元丰官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神宗元丰官制改革。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神宗实录》修撰官范冲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谓害天下人心术
进士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学者陈亮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罪无大小,动辄兴狱,而上大夫缄口畏事矣;……而卒为夷狄侵侮之资
朱熹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均为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张义德《南宋学者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等

(1)指出上述材料中南宋学者言论的史学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条南宋学者忽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2024-05-2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澶渊之盟条约的效果被普遍歪曲了,尤其是岁币被描绘成给宋朝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每年送给契丹岁币的份额仅仅相当于南方一个州如越州的产量。而且条约缔结之后,辽宋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得以恢复,在这一贸易中,宋朝获得了大量的盈余,岁币中银的大约60%,作为购买宋朝产品的支付款项,最终仍回到宋朝手中。契丹把绢用于自身巨大的国内消费,比如在和约之后立即建立了新中京,而且他们还用大量的绢与他们的邻居,包括回鹘人、党项人、高丽人和蒙古地区诸部落的部民进行贸易。

——摘编自[英]崔瑞德[美]史乐民《剑桥中国宋代史》

材料二   今湖南西部及其边临地区为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宋代继承发展了唐以来的羁縻制度,实行以“本土之法”治本土的政策,“民不服役,田不输赋”,又设立博易场,“皆听与互市”。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1072年,变法主将章惇为荆湖南北查访使,在梅山地区先后设新化县、安化县。章惇作《开梅山歌》云:“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畬田……如今丁口渐繁息……给牛货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不久,又在湘西设立沅州,少数民族归顺,“岁入课米,以盐酬之”。

——摘编自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安石变法前后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
2024-05-1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青苗法也叫常平敛散法或者常平新法。宋神宗即位以后,不断征求“救荒之策”,于是王安石以他在鄞县的经验,向宋神宗建议推行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推行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其法先是各州县变卖库存的常平仓粮,以所得现金贷给农民。一般每年夏秋未熟前(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贷或借粮给农户,收息两分(20%),一年后随两税将借贷本息归还官府。借贷金额按户等有差别,户等越高可得贷款越多,贫户借贷则须富户担保。青苗法的好处就在于把常平仓的实物变成货币,然后贷给农民,收回时收取利息,使常平仓不仅能够救灾,还减少了实物管理的麻烦,并能增加收益,这一变革可以克服常平仓仓储不足以及管理困难的弊病。青苗法推行若干年之后,其中的弊病就显露出来。元丰六年(1083年)初,朝廷又规定各地对当年的青苗钱实行定额敛散,以确保上缴一定的利息收入,并避免无限制发放青苗钱。

——摘编自王一胜《王安石与青苗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任用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动因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朝任用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利弊。
2024-04-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认为,要改革政治,就要统一思想,最好从教材着手,使未来的改革人才,从学校时起,就受到改革思想的熏陶。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 “三经”是指《诗》《书》《周礼》, “托古改制”就似乎名正言顺。王安石重新注释儒家经书,提出新的见解, “立政造事”,实际上是王安石自己政治思想的表述。熙宁八年(1075年),《三经新义》正式颁布,作为学生必读教材。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保守派认为,王安石“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后来,新法尽废,作为统一教材的《三经新义》就逐渐销声匿迹,版毁书亡。

——摘编自熊承涤《王安石的变法与教材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教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安石的教材改革。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市易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法令,包括低息借贷法、贸迁物货法、赊贷法。低息借贷法是指在市易法运行过程中,政府通过借贷的方式为商人提供各项贷款并收取利息,从而保证商人有充裕的资金;同时,政府也可从商人缴纳给政府的贷款利息中获取收益。贸迁物货法要求政府直接参与商品买卖的调控,当某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由政府买入部分滞销商品;同样地,当某商品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时,由政府卖出相关库存商品。赊贷法,分为结保赊请法与抵贷赊请法。前者适用于没有抵当财产的赊贷者。“市易旧法,听人赊钱,以田宅或金银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罚钱百分之二”。若是皇亲国戚,则不需抵当,只要“三人以上同保”,经大宗正司出具身份证明,就可获得贷款。结保只能得到小额赊贷,宗室赊贷额为“并息不得过两月料钱之数”,普通民户的赊贷额更低。后者则是针对有抵当财产的商户。

——摘编自郑晗等《从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探究平抑物价的对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市易法”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市易法”的影响。
2024-03-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在奏疏中指出“今国用不足,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古之王者,藏之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闻古之圣王,安民勿扰,养之有道,用之有节,何患财利之不丰哉……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设法侵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也”。同时进一步提出“君子之所尚者,义也;小人之所徇者,利也。为国者当以义褒君子,利悦小人”。

——摘编自《司马光奏议》等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资者之天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 ,“夫以当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犹知其难也”。

——摘编自《王安石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司马光、王安石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人的主张进行整体性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高宗即位之初,推演新一朝的政治,将亡国罪责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但是宋高宗与靖康时期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士大夫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尽相同,士大夫们反对王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而高宗以为,王安石变法轻启边衅,导致蔡京、童贯主兵连年攻打西夏、吐蕃,而后又与金订立海上之盟谋取燕云,彻底变乱了祖宗确立的和戎之法,最终方才有了靖康之难。

材料二   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予以激烈地批判,他们指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王安石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思想理论根源。宋理宗在淳祐元年下诏,撤销王安石的官学地位,代之以周惇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从而将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从儒家正统系列中排斥出来:“寻以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黜之。”至此,“万世罪人”的盖棺定论是王安石及其变法污名最终形成的标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华瑞《为王安石及其变法正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靖康时期的士大夫、宋高宗以及南宋理学家丑化王安石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024-02-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河南省普通高中高三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做了再评价。他们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至20世纪80年代,私有制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研究者批评青苗法、免役法、市役法等抑制兼并的措施“实质上是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表现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变法“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进入21世纪以来,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最大变化,即已走出非此即彼的评价模式,如理解王安石要做什么,“一是使国家财政运转合理化:二是取代兼并之家的垄断地位”,使财政合理化的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国家与经济之间关系的中心位置”,多角度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分析。

——摘编自李华瑞《近二十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重新认识》

(1)根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及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023-11-26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演绎

时期观点
南宋至清朝中期
范冲等人修定的《神宗实录》宋孝宗时期修撰的《四朝国史》元朝编修的《宋史》三部官修史书认为王安石变法“变乱祖宗法度”,以至“祸国殃民”,将诸多新法视为“聚敛至术”,理财思想视为兴利之道,“弱民兴利”
晚清至民国时期
龚自珍推崇王安石,认为“荆公(王安石)受谤七百有余年”;梁启超评价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形,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孙中山认为王安石的“权制兼并,均济贫乏”思想与民生思想相为吻合
新中国建立后
漆侠等学者称赞王安石是改良主义者和革新派斗士,“宋代的社会生产,在整个封建时代居于两个马鞍形的最高峰,王安石变法时期的社会生产,则居于这个最高峰的最高点”

——摘编自夏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演绎及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演绎作出解释。(要求: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3-12-19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中)(五)历史试题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