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下面是关于宋代经济的几则史料。由此可推知,宋代(     
材料出处
湖州农户“以蚕桑为岁计”宋《嘉泰吴兴志》
严州“谷食不足,仰给他州,唯蚕染是务”宋《严州图经》
“蜀之茶国,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宋史·食货志》
A.农业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B.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剧变
C.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D.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较密切
2024-01-3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北宋时期,占人口 10%的地主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人口80%-90%的中、贫雇农仅占有20%-30%的土地。南宋时期,官僚地主和私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更为惊人。这(     
A.缓解了人地之间矛盾B.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
C.导致了土地制度变革D.阻碍了农业技术革新
2024-01-28更新 | 33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甚至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北宋末年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得到较大发展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B.营商环境较宽松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D.官营手工业繁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朝时一些地方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如棉花的种植、茶树的栽培有一定的规模,种桑、麻的地区也在增加。这一现象(  )
A.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使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大为改观
C.有利于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D.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6 . 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促进北宋户口增长的根本因素是(     
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B.棉纺织业进步,经济作物推广
C.中央集权加强,政局相对稳定D.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发达
2023-01-10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约有七千余万,到12世纪初,在北宋、辽、西夏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据此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
A.封建经济不断发展B.社会医疗条件改善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国家统一日益巩固
8 . 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2020-06-18更新 | 1041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2020-05-17更新 | 461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