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元代王祯《农书》中写道:“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缺,诚生民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当时流行的谚语:“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元代(     
A.茶税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B.茶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
C.政府加强了对茶叶的经营管理D.茶叶的种植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2 . 北宋初年,地方官员薛奎在管理兴州铁监时,曾“调兵三百人采铁,而岁入不偿费。奎奏听民自采,而所输辄倍之”。《宋史·梁适传》载:“莱芜冶铁为民病,当役者率破产以偿。适募人为之,自是民不忧冶户,而铁岁溢。”这反映了宋代(     
A.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性的提升B.官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政府调整了矿冶业经营结构D.民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2024-02-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下图所示为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缠枝牡丹纹枕,枕侧有竖式“张家造”款。考古发现,“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由此可知,宋代(     
A.经济发展推动艺术繁荣B.官营作坊分布地域广泛
C.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D.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
2024-01-31更新 | 22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B.营商环境较宽松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D.官营手工业繁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闽粤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向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宋代(     
A.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D.南方棉花种植已逐渐普遍
6 . 宋代的佃户与地主只是结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基于双方的自愿结合,以契约为证。另外宋代手工业领域普遍出现了"雇募制",唐代官营手工业产生了"劳役制"(它是一种过渡形态,之前实行的是"匠籍制度")。由此可知,宋代(     
A.传统四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B.租佃关系已经在社会普及
C.人身依附关系得到一定缓释D.官方放宽了重农抑商政策
7 . 北宋时期,煤炭虽然得到一定的开发和利用,如“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燃)薪者”,但煤炭最终未能引发推动社会实质性变革的“燃料革命”。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是中国古代(     
A.统治阶级的腐朽B.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C.煤炭资源未开发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023-02-2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据《宋会要》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西路庐州,今合肥),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一记载反映出当地(     
A.土地利用效率较高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饮食结构发生改变D.土地兼并现象十分普遍
9 . 宋代,棉花从东南沿海和西域传入内地种植。元代统治者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棉花种植覆盖了江南广大地区。这可以用来说明,宋元时期(     
A.传统纺织业获得了新发展B.奢侈性消费风尚日益盛行
C.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D.丝织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10 . 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字道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可推知,当时(     
A.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B.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
C.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D.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