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地域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因此决定固守,不再拓展土地,明军永不征伐他国。即使面临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为了息事宁人而将沿岸的居民后撤,并且要求臣民不得出海。据此可知明朝
A.防止倭寇之患而推行海禁
B.理学导致了中国逐步的封闭
C.抗击倭寇成为明朝的首要任务
D.完全拒绝了与海外的沟通。
2017-10-06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香城中学高2018届高考历史选择题仿真训练十
2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019-08-27更新 | 1505次组卷 | 107卷引用:2010年山东济宁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3 . “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以上材料表明内阁的设立
A.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
B.协调了君相矛盾,是对抗皇权的文官代表
C.名义上是皇帝的幕僚,实质上等同于宰相
D.是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无实权
4 .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
2016-11-27更新 | 978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5-2016年湖北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三省体制”的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