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元末明初理学家、教育家汪克宽在其《环谷集·郑长者传》中这样记载:“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以下理解合理的是
A.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央集权的弱化B.长者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
C.基层自我管理是国家治理的补充D.理学成为司法判决的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A.废除了宰相制度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边患的日益严重D.军权的分化制衡
5 . 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0-01-09更新 | 5481次组卷 | 52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7 . 洪武年间“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降至仁、宣二朝,内阁权力虽然有所加重,但大学士“职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明朝中后期,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这些现象表明
A.内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权力系统B.内阁宦官专权导致皇权不稳
C.内阁与宦官勾结导致明朝政治腐败D.尚书实际上掌握了行政大权
8 . 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
B.“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C.“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2019-12-11更新 | 390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扩大六部权力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
10 .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高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2019-11-04更新 | 549次组卷 | 2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