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明朝政府“优礼师儒,教官擢给事、御史”等职,如洪武十五年朝廷以“上海县儒学训导顾彧为户部左侍郎”。其举措旨在(     
A.推广学校教育B.弘扬儒家思想
C.稳定社会秩序D.服务现实政治

2 . 巡抚初设之时,主“安抚”天下军民而非主“监察”,“事毕复命,即或停遗”;而明中叶,为适应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这一新的力量对比变化,巡抚成为介于行省与三司之间新的省级军政长官,明代走出“三司”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A.地方政权运行的集权化趋势B.行政权与监察权相结合
C.行省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D.社会主导力量出现下沉
3 . 洪武年间设立的通政司,早朝时呈报的是内外章奏;午朝时呈报的是关于底层百姓阶级的臣民之言;重大或机密事件则不定时向皇帝汇报。这说明通政司
A.具备协理政务的职能B.容易造成官员专权
C.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D.便于皇帝掌握舆情
4 . 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分布于全国,这些卫所通常都有自己的屯田区,卫所的士兵都有固定的户籍,平时耕种,但是也不荒废训练,一旦有事,中央可以从五军都督府派遣将领,领兵出战,平时将归于府。据此可知,明朝卫所制度
A.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B.体现了“寓兵于农”构想
C.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D.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
5 . 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张居正病逝后,随即被抄家和褫夺封号;史学家钱穆认为他违反了明代政治上的最大法理。由此可见,内阁大臣主要职责是
A.制衡皇权B.掌握朝廷最高行政权C.行使相权D.承担皇帝秘书的职能
22-23高三下·河南·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明朝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其下是都司,都司下辖卫、所。遇到战事,由兵部上奏,请求派遣某一都督府的都督为总兵官,统领其他都司、卫、所士兵出征。事后,总兵官交还印信,回到其原都督府,士兵回到原卫、所。这些做法(     
A.阻止了游牧民族侵扰B.稳定了边疆的秩序
C.使明朝疆域空前辽阔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2023-08-12更新 | 16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等3地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     
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是中枢机构异变的结果
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朝阁臣的选任,万历以前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不通过吏部,或由现任阁臣们推举、或由宦官们援引、或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皇帝亲自选拔而直接下旨的方式任命。从万历开始,多是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内阁成员产生方式的变化侧面反映出(     
A.内阁政治地位提高B.官员选拔日益公平
C.内阁掌握了决策权D.君权受到朝臣限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     
A.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C.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0 . 明代废行省,地方“都、布、按三司呈鼎立之制”,明中央又派监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按各差,与各省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等均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且凌驾于三司之上。这一制度设计
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发展了三权分立体系
C.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D.异化了中枢权力运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