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洪武年间,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安置如同其他官员一般集中在衙门附近,官宅由官方建设管理,“以别民居”,位置如下图所示。这种布局(       
A.保证了中央官府行政效能B.服务于皇权政治的需要
C.显示了北平城的建筑水准D.蕴含着“天人感应”观念
2 . 明初,吏部职权仅限于任免中下级官员,洪武十三年,吏部尚书的品秩不仅得到提高,而且权力也大大加强,时称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       
A.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在宠臣江彬的唆使下,明武宗自封“镇国公”,以平乱为由,下诏南巡,遭到朝廷官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余位官员受刑或贬迁,明武宗收回成命而告终。这一事件反映出明朝(     
A.君主专制制度加强B.官员结党营私成风
C.政治危机逐渐加深D.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统计,明代阁臣任职2~10年的有76人,占阁臣总数的47.4%;任职1~2年的有39人,占阁臣总数的24.2%,两者相加达71.6%。这说明明代
A.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阁臣队伍稳定性特征明显D.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明代的道是地方监察区划,但与元代不同,并不以行政区划为基础。明十三道的名称前都冠以各省的省名,然而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并不限于该省,还包括京师衙门和其他地方的卫所等。这一制度
A.强化了对地方的监管B.巩固了明朝的制衡机制
C.扩大了御史的监察权D.杜绝了官僚的贪腐情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自票拟制度形成以来,阁票由宦官呈皇帝,皇帝应亲览亲批于章疏下发,但极难有一个皇帝做到这一点。“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为此内阁必须与宦官结成某种相容的默契,在极端情况下则会形成宦官干脆自行票拟批答的局面。这反映出明代(     
A.政治运转出现失衡B.权力重心发生转移
C.皇权进一步被强化D.内阁丧失议政功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阁权之重,伻然汉康字辅。”这一现象说明了内阁(       
A.获得了宰辅的地位B.取得了中央的权力
C.形成了皇权的威胁D.实质仍是皇帝专制
8 . 在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方面,两宋至明代都延续了唐设立的武举,且两宋……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武举只是补充形式。由此可知,宋明两代的治国方略为(       
A.文武兼备以武为主B.崇文抑武C.重视骑射文化传统D.武学融入官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皇帝不赴内阁亲视票拟,故令阁臣票拟。皇帝在内寝仍不亲视政务,则批红亦由太监代之。因此明代司礼监,权出宰相辅上。因此宦官逐渐骄横跋扈。”这表明明朝(     
A.实现了权力的平衡B.宦官专权导致皇权衰落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中枢权力运作存在弊端
10 . 明朝政府先后九次派人至奴儿干宣谕镇抚,推动了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和辽东地区的开发,促进该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奴儿干都司的建立(     
A.奠定了我国西部疆域版图B.巩固了明朝的国家统一
C.引发了此后的土木堡之变D.推动了后金政权的建立
2023-02-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宇通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