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明代前期,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地位逐渐确立;明代后期,山海关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这一变化反映出(     
A.明朝政治中心发生变化B.经济重心南移
C.明朝军事防御体系调整D.沿海威胁加剧
7日内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3 . “西洋”是古代中国人对西部外域地理的称谓。 “西洋”一词约出现在元朝,指今天的南亚或东南亚。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实指后来的“南洋”,即包括东非在内的印度洋等区域。明中叶以后, “西洋”则变为更远方的“泰西”。“西洋”概念变化反映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松动B.时人眼界扩大C.国人海权意识加强D.中外交流频繁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明初,对外国朝贡船不予抽分(抽税);成化、弘治年间,政府开始对朝贡船只的部分货物进行抽分;正德、嘉靖之后,朝廷允准在广东对往来海舶商船进行抽分;隆庆、万历年间,朝廷在福建月港设督饷馆,对海舶商船正式征税。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政府不断调整海洋政策B.民间出海贸易得到默许
C.外贸管理机构开始出现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024-04-2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 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
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
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
第三次永乐十年 (1412)永乐十三年(1415)
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
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
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摘编自苏纪兰《郑和下西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 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 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摘编自杨文鹤《海洋与近代中国》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材料一、二哪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023-11-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图是明朝各时期朝贡贸易统计图。据此可知,明朝(     
A.传统朝贡贸易体系受到了冲击B.反映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传统朝贡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D.朝贡政策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
2024-02-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据下表可知(     
亚非地区来中国朝贡的国家数量变化
时间(年)1415141914211423
国家数量(个)8171616
A.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影响深远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
C.明朝国际影响力一度得以扩大
D.明朝通过航海扩大了手工产品的国际市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七下西洋;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交融
2023-02-09更新 | 163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尤其是浙江、福建两省,引起了百姓的恐慌和朝廷的担忧。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被调往浙东抗倭。戚继光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一再教导士兵要认识到自己是从百姓中来,为解除百姓祸患而战的;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要求士兵;强调“凡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有患难也是扶持看顾。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十分重视士兵武艺的练习;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照东南沿海的地形,分析敌我双方的短长,创立了“鸳鸯阵”,机动严密、变化多端、调动便捷,阵外配上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组成的步军大营机动、变化,在对倭作战中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新军经过戚继光严格而有效的训练,“无不以一当百也”。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又开赴福建、广东,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到1565年,东南沿海严重的倭患终于平息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军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戚继光抗倭活动的历史意义。
2020-12-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