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示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情况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国内效应”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综上所述,谈谈宋代以来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
2023-11-13更新 | 131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泉州市处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的北岸,有“三湾十二支港”之称。古代泉州港经过历代对内河航道的大规模整治,到宋元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畅通的交通网,拥有了极广阔的经济腹地。泉州自古以来就广泛种植水稻、甘蔗、茶叶、桑麻、水果等亚热带作物,这就为泉州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支撑泉州乃至福建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海外市场需求扩大的刺激下,泉州的制瓷业呈现出专门供应外销的特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窑工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如大量使用当时先进的“支圈覆烧法”等,以适应外销要求。受海外贸易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经济劳作模式在海外贸易的厚利诱惑下不得不改弦更张。繁华的泉州港吸引大量外国人来这里经商、定居,当时世界的几大宗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相继传入。

——摘编自刘新慧《海外贸易与宋元泉州社会》

材料二   从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由盛转衰。明清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对海上贸易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宋元时期的合法海上贸易活动变为非法,闽南地区的走私和海盗活动一度十分猖獗。1567年“隆庆开海”,闽南地区的贸易中心转向曾经边缘化的漳州,清代之后转向厦门。泉州港辉煌的时代就此结束,而继之而起的漳州和厦门至今也未能达到泉州曾到达到过的高度。

——摘编自朱嘉仑《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泉州港崛起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分析泉州海外贸易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给中原王朝的治理造成很大困难。由于西北与京师长安的唇亡齿寒的关系,故历代中原王朝总是小心翼翼地治理。隋唐时浓厚的胡汉交融的社会和家庭氛围弱化了夷狄观念。唐高祖即位后下诏“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王红武《隋唐西北羁縻制研究》

材料二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在西北地区实行的民族管理政策,并归纳影响该政策制定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统治者在西北还实行过哪些政策或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藏地区的管理为例,谈谈你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基本原则的认识并以史实说明。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羁縻治策出自春秋战国,在秦汉至唐宋时期,羁縻治策的基本内容是封建王朝借助边陲夷狄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象征性地征收少量贡纳。朝廷对各级土职的管理相当松弛,未进行严格的制度性管理。羁縻治策的施行对象包括边疆的夷狄和与封建王朝有往来关系的邻邦。羁縻治策的不少思想和策略是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经验总结而来的,这些思想和策略未必适合南部边疆复杂多元的社会形态以及不同民族长期交融的情形,致使封建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长期停留在对外防御和编织边疆藩篱的层面,也忽视了对边疆的深度统治和经济经营。

——摘编自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明朝在设置卫所以外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农业地区由于广设卫所而进步很快,土司地区则听任土司施治,致使发展滞后,相关的矛盾由此产生。雍正前期的西南边疆存在部分土司危害社会,与朝廷争夺土地、矿藏等严重问题,为此,雍正进行改土归流,扫清了清朝深入统治西南边疆的障碍,内地人口大量移居西南边疆,有效缓解了内地人口激增造成的压力。

——摘编自张楠林《明清时期云南“土流并治”管理模式与边疆治理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宋时期羁縻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雍正朝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古至今,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材料二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办事之长官),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罢诸路女真、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回回、畏兀仍旧。

——《元史。世祖纪三》

材料三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20199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民族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的民族政策,并分析其目的。
(3)综合所学,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观。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与境外政权之间,除了点状控制的模糊疆界和片状的模糊疆界,还有带状和线状的清晰疆界。宋朝与境外政权间的地带一般分为直辖郡县、“郡县之外羁縻州洞”、“过羁縻则谓之化外”三个层次。宋朝对羁縻地区通过政治上的朝贡与册封、经济上的回赐和互市、军事上设置镇寨,建立起比较完备有效的控制体系,双方并未清晰划界。宋朝与辽、夏、交趾、金数次勘界都由双方派员会商划界,实地勘定。宋夏定界后,宋朝令沿边诸路“各据巡绰所至处,明立界至,并约束城寨兵将官,如西人不来侵犯,即不得出兵过界。尔亦当严戒缘边首领,毋得侵犯边境”。双方都各守国界。宋辽解决疆界纠纷的根本依据是景德誓书,宋臣文彦博说若有纠纷,“以誓书为证,彼将何词以亢。纵骋诡词,难夺正论”。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推行了有别于传统统合疆域方法的新政改革,重新统合边疆。清政府将边疆分为三类:

1)东北三省——“满洲故地”,被王朝统治者视为疆域的核心;

2)云南、广西——边疆行省;

3)蒙古、新疆、西藏——传统藩部。

边疆新政内容涉及地方政制、财政、教育、垦荒等诸端,但各地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各有侧重。东北新政尤其是东北改设行省,侧重点在于祛除东北边疆“满洲故地”的种族属性,对内渗透中央权力,对外与日俄争国家主权;云南、广西新政与内地行省新政内容大致相当,但相同的改革内容施诸边疆省份,较之内地则多了一层抵御外部势力渗透,将该地区重新统于中央政府之下的含义……

——摘编自高月《从“大一统”到清末新政:清代疆域统合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疆界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推行边疆新政的背景并概括其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7 . 中国古代地方权利呈日益分散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般周制度论》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给,统治者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代犬牙相入的原则走向了极端。清人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家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摘编自周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着《清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划分体现的主要原则并加以评价。
(3)据材料三,归纳清代基层社会结构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设计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