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世纪初,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法进行全国性实地测量,测绘人员分赴全国各省,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即《皇舆全览图》。康熙帝此举
A.体现了清朝文化政策开放包容B.加速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转型
C.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D.旨在推动西方科技在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清朝康熙命钦天监焦秉贞重绘《耕织图》,在南宋《耕织图》的基础上加了《初秧》和《祭神》两幅,使之更加完整,且祭祀的“后稷神”则是历代封建王朝都认同的农业始祖。康熙的这一做法
A.描绘了安定祥和的农耕生活B.是为了展示江南经济发展成果
C.建构了满汉一家的文化心理D.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强化王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末年,西方势力开始蚕食中国领土,耶稣会有一定影响。罗马教皇格勒门第十一世在康熙四十四年、五十九年两次派使节来华要求禁中国教徒崇拜祖先。这种宗教的繁文褥节背后隐藏着对中国内部生活的干涉。康熙一开始就坚持耶稣会传教士必须遵守中国政令习俗,否则不许在中国留住。有些传教士企图抗拒,康熙毫不妥协,断然加以处置。第一次来使多罗解至澳门,囚死狱中。第二次使臣嘉乐驱逐出境。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教士被监禁、严审,有的几乎判处死刑。最后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流传。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对传教士反复开导而又反对外人干涉中国内政的坚决态度。康熙在这里绝不是像教会的辩护士说的,是专制帝王找到了“表演绝对权威的机会”,发泄个人意气。耶稣会士活动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担忧。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议论反映了这种忧虑,要求有以防范。

——黄安年《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对西方宗教的态度及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态度的影响。
2021-05-1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8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