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袭承王位,他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背叛了其父的立场。清政府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郑经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作出过重大的让步,但郑经在其要求得到满足后,却一再横生枝节,制造新的障碍。郑经倒行逆施,参加了三藩之乱,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致其众叛亲离。康熙亲政前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对台湾采取招抚政策,善待郑氏归诚者。施琅向康熙密陈攻台方略,分析攻台的重要性,从选将、练兵、筹饷、制器、造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办法,又从守土、赋税、边防、后患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到皇帝的赞赏。郑经去逝后,台湾内部纷争不断,加之干旱等原因,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平定三藩之乱后,大陆社会安定繁荣,康熙帝得知郑经病逝的消息,即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姚启圣督运粮饷,武力攻台。膨湖之战后,军前议和,郑克塽投降。台湾解放后,清廷大臣对台湾的弃留,有明显的分歧,关键时刻,康熙帝一锤定音:“台湾弃留,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归福建管辖,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

——摘编自王政尧《简论清初收复台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康熙帝决定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解放台湾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天下和为一家”。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那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70多个,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东南亚地区、以天竺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清朝皇帝针对不同的族群,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他是满人的族长、汉人的皇帝、蒙古的可汗、藏喇嘛教的保护者,在蒙、藏信奉的黄教中,皇帝还具有特殊的宗教地位,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这一统治秩序从结构上具有某种“贵族联盟”特色:满、蒙、藏贵族结成某种联盟关系,同时吸纳汉族和穆斯林政治精英。皇帝是实行郡县制的中国内地与实行多种多样封建制度的亚洲内陆边疆地区结合在一起的枢纽所在。在内地,皇帝依靠官僚制度进行比较精细的治理,但在亚洲内陆边疆地区,他根本无法建立起系统的官僚制度,而只能借助上层精英来实现“羁縻”。

——章永乐《旧邦新造》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帝国的“统治秩序在结构上”的特色。结合所学,简述康熙对蒙古地区实行“羁縻”的具体措施。
2020-11-2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宫殿是建筑中的精品,它的修筑及留存,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这座比颐和园大一倍的皇家园林,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休息场所。它融合了很多蒙古西藏的民族风格,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它兴建后,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据人民版《世界文化遗产》、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慈禧太后挪用二千四百万两白银的海军军费,建造了颐和园。仅修筑德和园,就历时三年,耗费七十余万两银子。为了赶在慈禧六十大寿之前竣工,德和园的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可是战争的步伐迈得还要快些:这一年的七月,中日甲午海战打响了。

关于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②宫殿修筑有利于巩固统治,也可能误国扰民。

——摘编自陈文海主编《世界文化遗产导论》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承德避暑山庄的功能。康熙帝为了团结蒙藏人民,采取了哪些“修得民心”的举措。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于哪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太和殿为例加以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22-04-0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   1684年海禁政策废除后,众多沿海华人到东南亚的吕宋、马六甲等地进行贸易,并逐渐定居于此,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康熙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逐步禁止内地人民前往南洋。1717南洋禁海令出台,禁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前往东南亚、南亚等南洋海域进行贸易。

——以上均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废除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熙帝时期海外政策变化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太宗和康熙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著名帝王,他们重视民族文化问题,改革弊政,顺应人民和时代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人们注意到唐代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的文化昌盛情况,认为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一是唐代的社会文化能条贯、折中前此数百年的遗产,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其他民族甚至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它们对唐代中国的影响则主要现在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彪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都曾经记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陆的历史佳话。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说明“唐代是一个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蒙、藏地区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在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对不同的民族实施了不同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在东突厥地区唐太宗设置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写出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并概括其基本特点。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变。对该观点展开阐述,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020-11-11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康熙皇帝对西方科技十分关注,被誉为“科技皇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康熙没有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主张认真学习,为己所用。他不仅热爱自然科学,而且对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西方的宗教、文字、音乐、绘画都有了解。在用科学方式解决中西历法之争后,他重用来华传教士,不断引进西方科技人才,而且还在宫中设立算学馆,固定设立天文历法学校,并扩大招生。

——摘编自张云筝《康熙西学中用的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受传统夷夏观影响,康熙以及中国的士大夫对世界的了解比较欠缺,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重视经验和实用的传统科学认识方法在康熙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把传统科学“师法古人”的认识论原则即过分重视回溯古代权威的思想观点,维护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继承。

——摘编自闫大伟《康熙西学观形成原因浅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对西学认识的不足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2020-07-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纪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

——据《清史》等整理

材料三   奴隶贩子把从各地绑架、诱拐或交易来的黑人押解到这里,男人、妇女和孩子分开关押,然后在院内进行买卖。成交的奴隶很快就会被买主装上贩奴船运走,从不耽搁。……正面底部的中间有一条走廊直通后门,后门外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手足被枷锁铐住的奴隶就从这里被赶上船,贩卖到异国他乡。因此,这座门又称作“不归之门”。

——《历史》选修6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阅读上述材料二,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3)指出材料三所描述的建筑物的名称及其建造者,说明以它为标志的地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2020-06-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对古帝王之治非常仰慕,认为“以仁心行仁政”非常必要,同时更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他曾对熊赐履言:“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朕观前代君臣,每多好大喜功,劳民.财……深为可鉴。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他谕令户部:自古国家长治久安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见行垦荒定例,六年起科(注释: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朕思小民拮据开荒,物力艰难,恐催科期迫,反致失业,朕心深为轸念。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向国王路易十四上的奏折中如此称赞康熙:……他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为圣明的君主。”

——摘编自王钟翰《清史补考》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治国之道的主要观点,指出其代表性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在历史上受到尊崇的原因。
2021-02-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明末清初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引起了中西方文化的第—次大碰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从小对西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喜爱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并不断引进有科技才能的传教士来华并委以重任。他刻苦学习西方历法,重视钦天监测报的准确性,以为授时乃国家要务,耕作活动需要按节气进行,无违农时,才能五谷丰登。在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过程中,康熙帝强调懂得了丈量法,就可以广泛搜剔隐匿田地,在治理河域方面,也须具备几何学的知识。三藩叛乱期间,他提拔南怀仁,试制了适合山地作战的新型火炮,这些火炮在平定吴三桂叛乱、回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康熙皇帝的影响下,西学的应用成效显著,产生了一些水平高、影响大的成果……康熙帝曾令法国传教士翻译《人体解剖学》,后发觉该书有悖于中国传统礼教,便不予问世。由于西学的传播局限于社会的上层,甚至更囿于宫廷之内,因而中西交流与广大民众联系不大,难于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

——摘编自刘长江的《从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看“中体西用”的早期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主张“中体西用”的背景及实践的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帝“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021-06-2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康熙帝作为统治者,在增加文化软实力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与《论康熙帝的西学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王朝欲构建的“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及其紧迫性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帝的西学观,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5-2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