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
2022-06-16更新 | 8488次组卷 | 57卷引用: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世纪初,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法进行全国性实地测量,测绘人员分赴全国各省,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即《皇舆全览图》。康熙帝此举
A.体现了清朝文化政策开放包容B.加速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转型
C.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D.旨在推动西方科技在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毛泽东曾说康熙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两大贡献,头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第二个伟大贡献就是他的统一战线。以下关于康熙帝的活动中,属于“第二个伟大贡献”的是
A.御驾亲征,平定三藩B.开科取士,多伦会盟
C.降服郑氏,收复台湾D.双重手段,中俄订约
2022-04-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他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1)根据材料,你能从中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对康熙帝的贡献作简要评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皇之治”大事简表(部分)“康乾盛世”大事简表(部分)
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
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据《隋书》等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
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清史稿》等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21高三上·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块继位。康熙帝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景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澳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最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国边团”,康服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合理策略。
(2)据材料,简析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政治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
8 .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帝王通过一系列的文治武功,成为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鏬,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记第六》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材料三   上还京……诏曰:“鄂罗斯入我边塞,侵扰鄂伦春、索伦、赫哲、飞牙喀等处人众,盘踞雅克萨四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实现优选官员,唐太宗做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出自民国初年一位史家的记录,请问文中的“上”是哪位皇帝?对于“鄂罗斯”的侵扰,“上”是如何应对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康熙三十年(1691年),古北口总兵请示修葺已毁长城之事,康熙帝回复:“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据此可知,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清朝边境非常安全B.清初民族关系融洽
C.得民心者自得天下D.避免加重百姓负担
10 .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辖。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2)简述宋朝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其影响。

材料三   清朝疆域示意图



(3)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康熙皇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方式。
2020-11-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