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谈一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认为:“清朝强盛时期的行政效率要高于明朝”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朝野又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上奏首先强调“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其后向朝廷表态自己洋务涉历颇久,闻见稍广,彼此长短相形之处,知之较深,练兵、制器、购船诸事,是当务之急,若在因循不办,后患无穷。同时李鸿章认为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事之时每年需兵费高达三百余万两,论中国目前力量,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只会“困穷颠蹶”,故“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除李鸿章外,持海防论者还包括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浙江巡抚、福建巡抚、江西巡抚、督办台湾军务钦差大臣。先任闽浙总督后转任陕甘总督平定当地民变的左宗棠上奏首先表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此皆谋国之忠,非一己私见”,只是泰西诸国其志专在通商取利,商贾计日求赢,非不得已,不敢发难,而收复新疆,是保有蒙古,保有蒙古又是拱卫京师,“不图归复乌鲁木齐,难保贼匪不复啸聚肆扰近关(都城附近的关隘)”。同时左宗棠指出东南海防资金可以自筹,而朝廷所欠陕甘军资粮饷累计已达三千万之巨,自己“每至冬尽腊初,辄绕帐彷徨,不知所措”。最后左宗棠主动向朝廷交代兵马粮草安排,并且表示“臣年已六十有五,正苦日暮途长,乃不自忖量,妄引边荒艰巨为己任,虽至愚极陋,必不出此”。

——摘编自徐志频《左宗棠与李鸿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海塞防之争的背景,并指出争议的结果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见之争的认识。(要求:归纳两个认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所谓“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人口达3.13亿,当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从乾隆中叶开始,这个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盛世已渐渐暮气四起。清朝缔造了“从来所罕有”的百年盛世,而盛世的辉煌又遮蔽了社会内部的衰变。易中天评价康乾盛世不过帝国制度彻底毁灭前的回光返 照,论气度,论胸襟,论精神,均不能与“汉唐气象”相提并论。许伸云:其实所谓盛世只是败坏的开始。 这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已经将中国的资源挥霍净尽;清朝这一个看上去很兴旺的大帝国,其实有一半以上的岁月.是走向衰退.而不是稳定地维持一个大国的声威。

——摘编整理自周武《论康乾盛世》等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康乾盛世”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4-01-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大清律例》制定前,清王朝就将所行律令“颁行天下”,责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俾荒服之人,咸昭法守,斯尤大同之郅治”。雍正四年(1726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施行,清朝还在川滇黔湘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府县,把各族民众编入民户,并将无主荒地“量与牛种银两,劝令开垦”,兴建水利工程,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清王朝在制定政策时讲究“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官”,《蒙古律例》《新疆律令》等条例的颁布突出反映了这一点。清朝在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官建制并保留部分伯克、扎萨克制度;在青海,西藏等地实行政教结合的治理模式。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材料二   1949年以后,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不断深化,不同层级的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建立。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任务,即在“帮助他们彻底实现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中央人民政府在国家和地方权力机关建立了专门的民族委员会,完善调节民族关系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执行。1952年,政务院制定的《各级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试行组织通则》详细规定了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性质、主要职能以及地方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工作制度等。

——摘编自周竞红《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建构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区别。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建议。
2024-05-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拿破仑与清仁宗

拿破仑·波拿巴(1799-1815)与清仁宗嘉庆(1795-1820),两位同时代的统治者,其命运和历史遗产大相径庭。

材料一:四年……大学士和珅有罪,及尚书福长安俱下狱鞫(审问)讯。

九年……以搜捕三省馀匪(白莲教)净尽……

十年……御史蔡维钰疏请查禁西洋人刻书传教。得旨:一体查禁。

二十年……两广总督蒋攸铦疏陈查禁鸦片烟章程。得旨:“洋船到澳门时,按船查验,杜绝来源。官吏卖放及民人私贩者,分别治罪。”

——《清史稿·仁宗本纪》

材料二:

波拿巴……及其追随者决定诉诸武力,实行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

1804年,……波拿巴则以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姿态出现于世。拿破仑诸法典……还把一向存在的法兰西特征固定下来,这就是社会方面的资产阶级、法律方面的平等主义……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最终正式的、无可挽回的解体了。拿破仑……把他的德意志附庸国组成……莱茵联邦。

1812年,法兰西皇帝进入莫斯科……(法国)大军不复存在了。

1815年,……滑铁卢会战……拿破仑……被再次流放。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     

——恩格斯《德国状况》

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看到法国人离开时还是有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嘉庆……较诸拿破仑大起大落的生涯,可谓运气极好。但他们在东西两半球留下的历史遗产呢?恰好相反。……嘉庆帝的统治,却使富甲全球的中国,“内囊里将尽”……

——朱维铮《重读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完成大事年表。
时间清仁宗事迹拿破仑事迹
1799发动政变,扳倒权臣和珅发动雾月政变,建立军事独裁




明令禁止西洋人刻书传教





进攻莫斯科战役大败
1815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拿破仑的面相。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嘉庆运气极好,拿破仑大起大落,但他们在东西两半球留下的历史遗产恰好相反。”这句话的看法。
2023-12-13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示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情况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国内效应”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综上所述,谈谈宋代以来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
2023-11-13更新 | 131次组卷 | 22卷引用:八省八校(T8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施琅,福建晋江人,明朝末年,他从军剿匪,威名远扬。明朝灭亡后,追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参与剿灭广东抗清义军。后又追随郑成功与清军作战,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将领,后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父子兄侄被杀戮而再次降清。

1662年,施琅被康熙皇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1664年和1665年,他曾两次率领福建水师攻打台湾,均因风大浪高、准备不足而失利。施琅在给康熙的上疏中认为,台湾问题要早日解决,否则,台湾长期与大陆分离,文化教育不同,会引起最终分裂。他一直专心研究对台海战战法,故对台湾情况和收复台湾的策略非常熟悉。1683年,施琅率福建水师在澎湖一战大败郑军,施琅对被俘郑军兵将优礼相待。通过政治争取,郑克塽奉表纳降,因与郑家有深仇,有人担心他战胜后会进行报复,但他说:“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统一后,朝廷内部关于台湾的弃守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李光地认为台湾孤悬海外,要之无益。施琅听到十分生气,慷慨陈词,痛斥“弃地论”,在《恭陈台湾去留疏》中,详细论述了台湾的物产、地理位置及地理形势,认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是东南沿海的屏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康熙采纳其言,在台湾设府驻兵,统一治理。从此台湾完全归于中央政府统一有效的管辖之下。

——摘编自左振宇《统一方略——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统一台湾启示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出发对施琅进行评价。
(2)请结合所学,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023-08-16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考必刷卷·单元提升卷历史2024-专题22史学理论和史学素养(单元综合测训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泉州市处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的北岸,有“三湾十二支港”之称。古代泉州港经过历代对内河航道的大规模整治,到宋元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畅通的交通网,拥有了极广阔的经济腹地。泉州自古以来就广泛种植水稻、甘蔗、茶叶、桑麻、水果等亚热带作物,这就为泉州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支撑泉州乃至福建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海外市场需求扩大的刺激下,泉州的制瓷业呈现出专门供应外销的特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窑工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如大量使用当时先进的“支圈覆烧法”等,以适应外销要求。受海外贸易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经济劳作模式在海外贸易的厚利诱惑下不得不改弦更张。繁华的泉州港吸引大量外国人来这里经商、定居,当时世界的几大宗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相继传入。

——摘编自刘新慧《海外贸易与宋元泉州社会》

材料二   从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由盛转衰。明清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对海上贸易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宋元时期的合法海上贸易活动变为非法,闽南地区的走私和海盗活动一度十分猖獗。1567年“隆庆开海”,闽南地区的贸易中心转向曾经边缘化的漳州,清代之后转向厦门。泉州港辉煌的时代就此结束,而继之而起的漳州和厦门至今也未能达到泉州曾到达到过的高度。

——摘编自朱嘉仑《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泉州港崛起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分析泉州海外贸易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给中原王朝的治理造成很大困难。由于西北与京师长安的唇亡齿寒的关系,故历代中原王朝总是小心翼翼地治理。隋唐时浓厚的胡汉交融的社会和家庭氛围弱化了夷狄观念。唐高祖即位后下诏“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王红武《隋唐西北羁縻制研究》

材料二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在西北地区实行的民族管理政策,并归纳影响该政策制定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统治者在西北还实行过哪些政策或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藏地区的管理为例,谈谈你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基本原则的认识并以史实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流求”之名最早见于《隋书》,是古代中国涉东海岛屿的重要名称,但其具体指向并不清晰。唐宋时期伴随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流求”意象广为流传,指涉区域不断扩大。岭南地区多将“流求”视为海外贸易国;明州地区将中日航路途经地泛指为“流求”;福州地区多把“流求”指向隔海相望的台湾岛北部。这一时期,在官方、士人、海商、海民等不同阶层共同参与下,在东海列岛展开了全方位经营和开发,泉州地方政府已实现对澎湖列岛的有效管辖。元官方将“琉求”确定为台湾岛南部,实现对台湾岛的行政管辖。明官方将“琉球”确定为琉球群岛,通过帮助琉球发展,实现对东海的常态化管控。古代中国的东海疆域格局在中琉两国的长期航海实践中正式确立,并在清朝国家统一进程中逐渐巩固。

——摘编自陈刚《“流求”指向演变所见古代中国东海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马汉出生于军人世家,有着四十多年海军服役经历,曾担任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院长。1890年他发表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阐述了其海权思想。马汉认为:“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马汉被人们称为“海权理论之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也被公认是影响世界发展的军事巨著。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与马汉海权论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流求”指向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中国东海疆域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海疆观念和马汉海权思想形成的差异。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海洋开发的认识。
2024-04-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