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清以前,没有一个王朝在台湾设置郡县。康熙时规定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及驻军守卫,并派巡台御史监察官员。这体现了(     
A.台湾与大陆治理一体化B.郡县制的内容得到完善
C.清朝边疆政策的灵活性D.闭关锁国政策不斯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
2022-06-16更新 | 8562次组卷 | 59卷引用: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世纪初,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法进行全国性实地测量,测绘人员分赴全国各省,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即《皇舆全览图》。康熙帝此举
A.体现了清朝文化政策开放包容B.加速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转型
C.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D.旨在推动西方科技在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康熙帝曾下旨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作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反映出当时
A.“西学东渐”成为社会潮流B.钟表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C.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D.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仔细研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些“传教士”可能
A.在颐和园向康熙展示反射望远镜B.乘坐汽船途经苏伊士运河抵达广州
C.宣传教会从属于国家的新教主张D.携带《物种起源》等科学书籍来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为不同史料中关于康熙时期台湾地区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康熙(  )
时间记载
康熙八年
(1669年)
郑经不接受康熙的招抚,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明清史料•丁编》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再次争取和谈,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帝不同意,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和谈又无结果。
——《康熙二十二年诏书》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康熙接受郑氏投降,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所得”。
——《清圣祖实录》
A.允许台湾完全自治B.坚持统一台湾的原则
C.倾力平定台湾叛乱D.主张在台湾设立行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清朝康熙命钦天监焦秉贞重绘《耕织图》,在南宋《耕织图》的基础上加了《初秧》和《祭神》两幅,使之更加完整,且祭祀的“后稷神”则是历代封建王朝都认同的农业始祖。康熙的这一做法
A.描绘了安定祥和的农耕生活B.是为了展示江南经济发展成果
C.建构了满汉一家的文化心理D.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强化王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2019-11-01更新 | 189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战沙俄,签条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康熙时期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康熙个人的出色素质
B.政治清明国家统一
C.实行开明的内外政策
D.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