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有碑文记述了清代机户与机匠之间的矛盾。被机户解聘的部分机匠组织全体机匠“叫歇”(罢工),以迫使机户“加银”,致使苏州纺织作坊生产停滞。机户向官府申请立碑,将禁止罢工写入碑文,并将“聚众叫歇”的行为以《户律》中“把持行市”的罪行论处,在碑前枷号示众。该碑文
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负面影响
B.体现出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体系健全
C.可用来考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D.说明苏州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3 .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A.“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4 .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入侵B.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闭关锁国”政策
2020-08-10更新 | 107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大地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   (明)嘉靖四年又规定,凡是双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边卫。”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判断明清时期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的生产方式有何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该政策对明清时期产生的“新的生产方式”有何影响?
6 . 明代徐一夔在《织工对》中提到,“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居工以织。……旦过其处,见老屋将压,杼机四五具,南北向列,工十数人,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2020-08-0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
(2)我国经济在古代已经孕育了近代因素,后来却落后于世界潮流,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雇佣关系
2020-05-12更新 | 218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西省忻州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材料二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应)》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四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清代外交史料》

明武宗下令"禁商贩,不许服用貂裘……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清王朝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防乱"。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简述这一经济形态形成的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出苏州经济有什么新现象?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发展缓慢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齐郡临淄和陈留郡襄邑都设有“三服官”,负责制织朝廷所需“衮龙文绣”等高级织物,工场内有工匠各数千人,年费达数万万钱。御府内另设“尚方织室”,织造锦绣、冰纨、绮、毂等类丝织品。

——摘编自《汉代丝织业研究》

材料二   据《苏州府志》载:(明代)苏州东北半城都是机户,城东居民都从事丝织业;工匠各有专长,也有雇主按日支领工资,遇有事故,便请其他无主工匠代替。许多无主工匠清早就站在桥上待雇。

——摘编自祝慈寿《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并说明二者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手工业经营形态在手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变化,并说明材料二所述手工业经营形态出现的新变化。
2020-04-3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