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019-06-08更新 | 12037次组卷 | 165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2019-01-30更新 | 4042次组卷 | 69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4 .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2019-01-30更新 | 1702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居民身份结构的比例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读《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下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明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这表明明末清初
A.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B.海禁政策限制了外贸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D.东西方之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时间契约张数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洪武至宣德年间42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正统至弘治年间123布31、稻谷3、银89
A.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